江南体育

江南体育app下载儿童教育方jn江江南体育官方网站法十篇

2023-10-02 06:11:28

  既然是一个文学的生活,读一个文学作品,当然就应该尽量保持这样的生活应该有的一种味道。我们不能把一个伟大的文学的作品,用我们的手和理解将它撕碎。儿童文学的课堂教学,童话、神话等的课堂教学,很重要的一点是保持一个作品的完整性,然而我们总是擅长撕碎,我们总是认为一个文学作品给小学生读,一定是要撕的。我们想尝试的是,把儿童文学和童话带到文学的课堂里,非得采用原有的语文课的方法么?有没有什么方法不损害一个作品的完整性呢?我认为,儿童文学教学课堂的文学味道,想要体现出来,首先就要保持住一个作品的完整性。阅读儿童文学、童话、神话,是叫孩子们过着一种叫文学生活、童话生活、神话生活的生活。阅读时,我们不要急于一进去就要把这些作品同现实的冗长的生活联系起来。因此,我们不妨称这样的课为“名著导读课”。课堂的过程也就是“开门”的过程,让孩子看到芬芳、闻到芳香,至于“走进去”,是课后的事。

  我要讲一个命题———相信童话。安徒生童话作为一个故事来讲,作为故事里的精神来讲,是诗意的江南体育app下载。我们要引着孩子走进来,待在故事里头。童话的承载是难以置信的,死亡也可以和诗意在一起。这里,我还要说那本图画书《獾的礼物》。关注死亡,这是生命教育中无法绕过的一环,人们更多地视死为生命的终结,是神秘的未知,是黑暗的深渊,是万载不复的虚无,是阴森可怖的地狱,是魂灵出没的场所,就连三岁左右的小孩都知道,死是一个不好的字眼,死了就再也见不到那个人了,于是会说出“我不想他死”这样的话。是的,生命本是一种轮回,是生生不息的循环往复。大自然中这些关于生死的告示,我们平时居然视而不见,可见,智慧其实离我们很近,又距我们很远。真好,这样的文学作品颇为丰富,如:《爷爷有没有穿西装》、《一片叶子落下来》……教这样的图画书的时候,我们不要拼命地将文学引向哲学的深入,不要急着把孩子带出来和生活进行比照———无法比照。但我们能够通过童话,体验不同的生活。我们可以来到文学的世界里、精神的世界里畅快地浸润,可以痛快地生长。

  这样的图画书阅读课,我们不妨尝试“讲述”。孩子在诵读经典的过程中,只求“会意”,是不需要字字详解的,只要大概领悟就可以了,在孩子逐渐长大的岁月里,这些早先积累的东西,会慢慢反刍,慢慢转变成语言的营养。我要讲一种方式———日有所诵。薛瑞萍说:诵读就是深层阅读。日不间断地记诵,就是炼心的过程。水滴石穿,绳锯木断,天长日久,积累的是语言,培养的是诗性,也是定力和静气。借着诵读,反复作用于儿童眼睛、耳朵、大脑、心灵的是什么?是语言。诵什么?我们重点说说这个问题。诵读的材料一定要和儿童生活、儿童趣味紧密相关。最初的诵读,一定要是“有我”的诵读。这样的诵读,既是对儿童的呵护,又是对生命的尊重。对于儿童来说,比起背了多少、背了多深,更重要的是他们这样做的时候是否快乐,是否更爱自己,更爱这个世界。浅语运载浓浓的儿童文学味道,我们痴痴地带着孩子读,我们暂且称为“经典诵读”。还有一种普遍方式———班级读书会。

江南体育app下载儿童教育方jn江江南体育官方网站南体育法十篇

  顾名思义就是以班级为单位,有计划地开展读书活动,进行多种形式的阅读、讨论和交流。班级读书会的最佳方式是大家共读一本书,然后集体交流,如果不能保证人手一本书,则可以运用大声读的方式有效地指导学生进行课外阅读,这样只需老师有一本书就可以了。我们学校安排有阅读课,我们利用学生中午在校时间组织学生阅读喜爱的书籍,久而久之,学生自然而然会养成阅读的习惯。老师充当了班级读书会的领导者和组织者、参与者。老师就像牧羊人,要把孩子赶到水草茂盛的地方,让他们自己去吃;不可能让羊盯住哪棵草,把它放嘴里,上嘴唇对着下嘴唇,嚼、嚼、嚼……死扣字词句不是语文。班级读书会的组织和管理中最重要的也是最难的一环就是讨论会的组织。一般分为以下两个步骤:导读,激起阅读期待。儿童阅读推广的关键在于学生的兴趣阅读,整本书的阅读指导成功的首要环节也应是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执教老师抓住学生的阅读心理,在学生第一次接触书的时候,第一步通过观察封面,达到“激趣”的目的,然后通过书评引发学生的好奇心:“这究竟是一本什么样的书呢?”之后教师通过内容简介使学生对这本书产生强烈期待。如果这样做了,那么班上还会有多少同学不想读这本书呢?

  共读,深化阅读体悟。在强化“阅读自主”、“阅读个性”的同时,让学生体验“阅读合群”和“阅读交友”的理念,学会切磋琢磨、交流心得的“友读法”。这就要求营造一个适宜学生个体发挥的“阅读学生共同体”。因此,开展“班级读书会”,通过学生群体性的“合作性阅读”达到阅读学习共同的目标指向,明确的阅读分工,以及互补的阅读心得交流这样一个状态。写读书笔记是个不错的方法。

  教育,不应让孩子过多过早地失去天真活泼的笑脸,过早地“少年老成”。教育孩子,就要以孩子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发现孩子,走进孩子,融入孩子,悦纳孩子,自信并成为孩子。

  在我们每个班里学生间都存在着较为明显的个体差异。我们常常看到这样的现象,有的孩子学习兴趣浓厚,才思敏捷,一点就通;而有的孩子学习热情不高,缺乏毅力,注意力不集中不肯动脑筋。对于后者,如果教师采取的态度冷淡,方法不当,则会产生对立型或不信任型等不良的师生关系,更不能很好地进行教育教学。陶行知曾说:“你的教鞭下有瓦特,你的冷眼中有牛顿,你的饥笑中有爱迪生。”这句话告诉我们不能忽视每一个学生,要给予他们同样的温暖,尤其是对学困生,付出的爱应更多些,因为我们没有理由说,瓦特、牛顿江南体育app下载、爱迪生绝不是他们中的一个。因此,教师应满怀爱心真正的走进学生的心灵,蹲下来和学生交谈、缩短教师与学生间的心理距离。

  我国特级教师斯霞曾说过:“谁不爱学生,谁就不能做他们真正的教师。”师生之间建立的情感不仅是一种教育手段,本身也是一种教育力量,师爱是打开学生心扉的金钥匙。世界上没有比“爱”的力量更伟大的了,教师正是用自己崇高的爱来哺育一棵棵幼苗,尤其是那些受到风霜雨雪摧残过的嫩苗,更需要加倍的爱来救护。在我曾教过的一个班里,有这样一个孩子,他叫郑强,父母都没有工作,而且父亲经常在社会上结怨无心管教他,而且只要一喝酒就对他拳打脚踢。也正因为家庭的贫寒和父亲的粗暴,他个性自卑,处世偏激,经常因为一点小事对同学大打出手。面对这样一个孩子我想我有责任照顾他。我把他当成了自己的孩子。当他上学没有学习用品,我会主动买好悄悄送给他;当他在家里遭受暴力,来学校发泄时,我会主动找他谈心;“六.一”节到了,我会千方百计为他创造机会,让他过个和其他孩子一样快乐的节日……当我又一次为他垫上学费时,他的眼睛湿润了,晶莹的泪珠,一滴滴掉下来,他颤声说:“你是我妈多好!”我抚摸着他的头说:“那就把我当成你的妈妈好了,我希望有个听话、懂事、爱学习的孩子。”他使劲点点头。抓住这一契机,我抽出大量业余时间帮他补习功课,渐渐的他的学习有了进步,甚至还排在了班级的前列,连他爸爸都说他听话了,还知道关心爸爸了!在郑强的转变过程中,让我更加深刻的体会到老师对学生的爱心、诚心、耐心可以达到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的佳境。心理学家博斯特也认为:“儿童并不随便接受别人的教导和控制,除非接受者与控制者之间,具有特殊尊敬的情操,所以对差生的教育,必须植根于爱,这是树立他们自尊心和自信心的基础。”

  有人说:“一个不善于赞美自己学生的老师,很难获得好的教学效果,也很难成为一名好老师。”在与学生的交往中,我发现,你越是赞美他,他越是努力认真。使用赞美的语言,提供赞美的机会,树立他们的信心,我认为这是一条爱的捷径。教育学家指出对于学生“失败是成功之母,但成功更是成功之母”。要让每个孩子抬起头来走路,给每个孩子自尊自信。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差生之所以差,是因为他们没有学会思考。”针对如此,我在教学中采取了“降低坡度”的措施,必要时还可先学一步,先问一步,先练一步从而让学困生体会到成功与赞美。生活中,我还经常对学生说“你真棒”、“多能干的小伙子”、“反应好快呀!”、“就喜欢看到你高高举起的小手……”我发现,这样的话,学生们都需要,特别是调皮的学生,后来我才明白:“赞美每一个极其微小的进步,要比嘲笑其显著劣迹更高明,那真是美的东西越赞越美,越多越美。

  传统的授课方式是师在上,生在下,师讲,生听,教师与学生过于生疏,很难沟通交流。在高高在上的教师眼里学生显得是那样渺小,所以看他们做什么事都觉得可笑,甚至看不顺眼,以至于横加指责。直到有一天,我拜读于永正老师的《教海漫记》时看到这样一件小故事:于老师的一个同事的上小学二年级的小孩,一天到晚鼻涕邋遢,每天孩子放学来到办公室,这位老师第一句话就是“快去擦鼻涕,脏死了!”而于老师却对这位老师说:“不要老是这样说,他是个孩子。……”小孩子一听高兴地跑到于老师跟前,说:“于爷爷,你知道鼻涕是什么味道吗?”他的妈妈一听,大声问:“啊,你吃过鼻涕?!”她的儿子好象没听见妈妈的话,悄声对于老师说:“一天,鼻涕流到我嘴里去了,我用舌头一舔,咸咸的!”就是这样一件事对我触动很大:为什么儿子不和自己的妈妈说鼻涕是咸的,而和于老师说?这不就因为孩子认为于老师理解他嘛!由此想到我们的教学,蹲下来看学生我们才能真正的走进学生,体谅学生和他们打成一片,融为一体。把自己变成孩子,会知生、爱生如己、胜己。把自己变成孩子,对孩子的教育责任、教育智慧就会在其中生成。

  科学研究表明,人的大脑是由左右两半球组成的,左半球(左脑)为语言脑,它具有语言、数字推理等功能,对应着人们的逻辑思维,右半球(右脑)是非语言脑,俗称“艺术脑”,它负责鉴赏音乐、图像、绘画,对应着人们的形象思维。只有左右脑协调平衡,才能更大的发挥人的潜能,而要想使其合理利用、和谐发展,必须要开发人脑的音乐潜能,钢琴教育正好满足这一点。

  幼儿演奏钢琴时需要运用多种感觉器官的参与、配合。当幼儿弹奏一首乐曲时,既要看谱子上的音,又要听其弹奏的是否准确,音乐表达的是否赋予情感,无形中刺激了幼儿脑细胞的发育,从而提高了幼儿的观察力、听觉力、记忆力、想象力、节奏感、思维能力的发展。所以说钢琴的学习有利于幼儿身心健康的发展。

  教师的选择是幼儿钢琴教育中最关键的一步。如果幼儿在钢琴启蒙时没有良好的弹奏姿势,不能正确的读谱,音乐常识匮乏,都会给以后的钢琴学习带来阻力。所以,孩子的钢琴启蒙教育阶段就要选择专业的钢琴教师,让孩子进行规范的学习。

  下面,笔者就结合在幼儿钢琴教学过程中的经验对一些方式和方法进行剖析探讨。

  1、身体要很端正的坐在琴凳的1/3或2/3处,腰、背直而略向前倾,肩部放松,身体的重心应在双脚与琴凳之间,全身呈积极的演奏状态。幼儿身体矮小,应在琴凳中央放一个适当高的小凳,以保证全身力量有控制的输送。另外,幼儿手臂短,在弹奏极高音区、极低音区时,脚容易离开垫凳,要尽量避免。

  2、坐的距离要让双臂自然、双手舒适的放在键盘上,以小臂与键盘成同一水平线。直角为准。左右肘部自然的向外展开,膝盖与脚后跟等于或略大于90。直角为宜。

  3、手型应呈半圆形,手指要自然的弯曲,用指尖前端触键。掌关节与指关节不要塌陷,自然的拱起,大指第一关节略向内弯,手腕略低于掌关节,与键盘平行。幼儿由于手指软弱,应注意手型的稳定,弹奏力量适中。

  严格准确的读谱是幼儿正确弹奏钢琴作品的前提,能使幼儿从小养成一丝不苟的学习态度,和对以后工作认真负责的态度。

  幼儿读谱能力与弹奏能力相适应,能更快更好的促使幼儿钢琴的学习。由于幼儿年龄太小,心智发展尚未成熟,对理论的知识缺乏感性的认识,他们比较感兴趣于直观形象的事物。所以幼儿的读谱教育最好建立在幼儿兴趣的基础上。多采用颜色鲜明的色彩画与歌唱相结合的方式对幼儿进行钢琴读谱训练。

  同时建议幼儿多弹奏钢琴的音阶、琶音,以便于对键盘有个整体的认识,对其组合有个完整的了解。

  初学钢琴的儿童,在进行钢琴读谱训练时,要着重明确谱号、调号、节拍、指法等几个方面的问题。

  1、谱号——是高低音谱表组合,还是两高音谱表组合,是否注意谱号的临时变换。

  拍子的特点决定了音乐的特点,二拍:节奏较轻快、活泼。进行曲风格;三拍:华尔兹、圆舞曲风格;四拍:歌唱性旋律,叙事性风格;六拍:类似于三拍,快速舞曲风格”。

  指法的运用是否合理,对演奏作品起着重要的作用。初学儿童务必要看乐谱上的指法,因为乐谱上标识的指法都是经过作曲家深思熟虑写出来的,其科学价值很高。此外还要注意速度、力度、休止符等要素。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的培养可以使幼儿钢琴的学习更具有动力性和持久性。音乐是声音的艺术和听觉的艺术,是一种美好的享受,所以要经常引导幼儿观看符合幼儿心理特点的节目,给孩子听一些他们感兴趣的歌曲、钢琴曲,视听各种音乐影像碟片,如:《海上钢琴师》、柴柯夫斯基的《音乐剧》、每年一度的新年音乐会及幼儿钢琴电视大赛等等,给孩子听一些优美的中外名曲。

  同时配合钢琴教师放一些钢琴示范曲,经常带幼儿观看音乐会,让孩子感受音乐会特殊的音乐气氛,开阔孩子们的视野,愉悦孩子们的耳朵,激发孩子学习钢琴的热情。

  教材的选用是幼儿钢琴学习的条件之一。学龄前儿童应以“引导兴趣为主”,在技巧上逐步形成手指的落键、立键,规整手型,落滚,五指原位,左右手的上下找音,用非连奏断奏和简单的连音来完成。在教学内容上应注意到启发式教学,因材施教,循序渐进,做到由易到难,深入浅出的教学。选用内容少、重复多、形象生动,富于儿童乐趣的教材。

  目前我国幼儿启蒙教学比较好的教材有《汤姆森教程》、《我和我的钢琴》、《幼儿钢琴启蒙教程》、《和爸爸妈妈一起学钢琴》。由于幼儿年龄小,注意力集中度较差,所以练琴时间不宜过长,最好每天练15分钟左右,每天2或3次,练琴时间也要尽量固定下来,这样可以使幼儿练琴规律化,使它成为孩子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1)绝大多数留守儿童是由家中的爷爷奶奶或者直系亲属监管,但监管力度显然薄弱,特别是上了年级的老人对子孙的监管形同虚设,导致任其性格随意发展,造成留守儿童心理畸形。

  (2)个别留守儿童乱花钱,经常打电话借学校收钱为幌子,像家长索取,而远离的父母因为自己不在孩子身边觉得愧对孩子而尽量满足一切需要,长此以往,培养了部分孩子的恶习,在他们心里,父母挣钱供他们读书是父母应尽的义务。

  (3)父母不在身边,缺少父爱母爱,遇事没有商量和帮组,因而容易产生孤独、自暴自弃、是非分辨能力差、自我约束力不强、想父母无心学习、上课精神不集中、无精打采存在严重的厌学心理。

  留守学生是一个特殊的群体,作为班主任,必须遵循规律,在教书的同时,更要育好人,对这类学生要进行跟踪教育,定期家访,随时掌握留守儿童的学习、生活、思想情况、有的放矢的进行教育疏导,提高他们的学习思想意识。

  作为班主任,必须明白留守儿童需要什么,根据学生的层次不同或个体差异,给与他们相应的帮助或引导。作为班主任,在班级管理中实行留守儿童轮流值日当“班长”的制度。在他们值日时,要求他们以身作则,要求比人做到的首先自己做到。让他们在实践中体会和感悟,形成自主成为班级主人,由自信走向自律。

  作为班主任必须记住自己班上每一位留守儿童的生日,在他们生日之时,针对不同的学生,送不同的生日礼物,并组织全班同学利用一点课余时间,给过生日的同学,唱唱歌或者做一些相应的小活动。让这些留守儿童在班集体中感受温暖的亲情。拉近师生之间的距离,班主任必须给留守儿童本能上的亲近感和关怀。

  [中图分类号]G622.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3712(2015)11-0090-02[作者简介]辛洁(1970―),女,陕西西安人,大专,甘肃省兰州大学附属小学教师,小教高级。

  本研究主要针对刚入学暨小学低年级儿童的学习,研究其教育原则、教学方法,从而为儿童的未来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教育小学低年级儿童应遵守尊重性、合作性、公平性、差异性及反思性原则,这可以有效地指导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实现预期的培养目标。

  1.尊重性。心理学领域的研究成果已经证实,婴幼儿与他人互动质量的高低直接影响其未来的成长。婴幼儿最初是与其家人建立起安全型依恋关系。儿童入学后,小学低年级教师的一项重要任务是要将这种安全与信任型的依恋关系扩展到包括教师在内的第三方,使儿童获得安全感,增强自信心。因此,教师要走近儿童的思想和情感世界,在教学中鼓励儿童与自己、与同学互动,培养他们构建人际关系的能力。

  2.合作性。本研究的合作性原则是指教师与儿童家长之间的合作。教师与入学儿童家长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是最大程度实现儿童培养目标的必要条件,教师应该认识到家长是儿童第一个也是对其最具影响力的教师。教师与家长建立良好合作关系的基础在于彼此重视对方对儿童的认识,承认各自在儿童成长中的作用和角色不同,相互信任与沟通,共同制订儿童的培养计划。

  3.公平性。教师应平等地看待每个儿童所具有的潜力。已有的研究成果证明,教师和家长对儿童的信心与儿童的进步程度呈正相关。教师的教学方法要能够保证所有儿童能机会均等地取得预期的学习成果,因此,教师要区别对待不同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和困难,减少和调整可能导致儿童不平等发展的课程内容、教学方法,使儿童都能积极地参与到学习过程中来,取得进步。

  4.差异性。儿童之间能力存在着差异,他们在学校的学习受到家庭和所处环境中的习俗、文化、知识、价值观等影响。教师不应用改造或批判的态度去同化学生的差异性,而应抱着开放的心态,接纳儿童及其家庭的多样性,使儿童及其家庭主动参与到教学过程中来,有效地激发儿童的学习动机,培养儿童作为有能力的学习者的意识,这对培养儿童以后的学习能力非常重要。

  5.反思性。教师应主动对自己的教学实践进行反思,这是教师一种持续的学习方式,旨在为检验所制订的关于儿童学习的一系列计划和方法的效用收集信息。江南体育官方网站教师要能够敏锐地发现教学中的问题并且积极地思考相应的对策。实践中,笔者通过采用一系列自我提问方式对教学实践进行反思,如“我对每个儿童的理解有多少”“支撑我教学的理论和哲学是什么”“我的教学方式的优缺点是什么”“我目前掌握的教学理论的不足之处”等,教师通过不断的反思总结会发现提高教学水平的新方法和新视角。

  1.综合评价法。目前的教育计划或者教学评估通常会侧重一个特定的结果或学习要素,比如成绩、达标等。综合评价方法意味着将儿童及其学习看作一个整体,教师除了重视儿童认知方面,还需要关注其思想、身体、性格、情感、精神及与外界的联系等方面,即重视儿童身、心、灵之间的联通性。

  2.积极回应法。教师要让每个儿童意识到教师知道他们每个人的特长、能力、兴趣、爱好等。实践中,笔者采用开放式提问,对每个儿童提出的问题采用即时反馈等方式与儿童建立起回应性的学习关系,培养他们的学习兴趣,保护其学习积极性,提高其思维能力。同时,教师要善于抓住儿童“自发教学时刻”指导儿童学习,如与学生交朋友、聊天等,这样教师与儿童间的尊重和信任关系会逐步建立并日益牢固。

  3.游戏教学法。笔者认为,小学教育的初期阶段应延续幼儿园的游戏教学法。游戏为儿童探索、创造、反应、表达、想象、合作提供了平台。教师通过游戏同儿童建立起依恋关系,使所有儿童参与进来,形成一个友爱、公平和包容的学习团队。但小学游戏教学法与幼儿园不同,教师需要采取一系列的策略促进儿童基于游戏的学习。在这个游戏教学平台里,教师与儿童共同提出问题、讨论问题、解决问题,使儿童的思维能力和学习能力能逐步提高。

  4.环境创立法。小学初期的学习环境应该由室内环境和室外环境两方面构成。室内环境的创设应充满活力并具有多变性,能反映儿童的个性和丰富的生活,满足他们的兴趣和需求,以增强其学习兴趣和学习能力。室外环境的创设历来不被重视,甚至被认为是幼儿园的事情,但发达国家小学教育普遍有室外学习场所。室外学习环境应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这些场所能够激发儿童发现、探索、冒险、自由互动的本能,从而培养起他们对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兴趣。

  5.系统性教学法。学龄前儿童已经形成的归属感、存在和成长方式会影响其学校教育。教师要在儿童原有的经验基础上帮助他们摆脱恐惧感,适应新环境,培养自信心。从幼儿向小学生过渡主要包括从家庭到学校,从幼儿园到学校,从学前班到学校三个方面。小学生的培养目标、要求及行为方式与学前儿童不同,对绝大多数儿童来说都要有一个过渡期。笔者认为,帮助儿童将过去熟悉的环境、人和事同现在相应的事物联系在一起,使过渡建立在他们已有经验基础之上,可以使儿童获得安全感,树立自信心,学会如何生存,取得系统性的学习经验,这将大大缩短过渡期,提高入学儿童的适应性。同时,平稳过渡需要家庭与教师、教师与教师之间的合作与沟通,这有助于儿童更快地适应新环境,学会处理日常事务的技巧,更好地理解学校规定、掌握学习方法等。

  6.效果评估法。收集和分析儿童的学习情况、学习方法、取得的进步、优缺点、学习能力和理解力等信息对刚入学儿童非常重要,这些信息可以让教师江南体育官方网站、家庭、儿童清晰有效地了解儿童目前的学习现状、影响他们进步的因素,明确需要特别帮助的儿童,评估教师的教育理念、教学方法和教学环境的有效性,以便更好地帮助和指导儿童的未来学习。需要特别强调的是,对于刚入学的儿童,不能仅仅关注学习结果,更要注重学习过程。

  新的艺术教育理念强调:“给幼儿一个发展创新能力的机会,引导幼儿在创造中感悟创新,从而使艺术活动转变成幼儿内在精神的创造性显现。”回望学前儿童的美术教育,不能不承认,我们在一定程度上是沿着反儿童绘画发展规律之道而行的,从一入园就把孩子们置入“依样画葫芦”的写实牢笼里。贯穿在《纲要》中的幼儿教育改革精神,被颠倒、被曲解。我们怎样在教育方法上打破原来的禁锢,打破“依样画葫芦”式的美术教学呢?

  1.评价观念比较落后。常常听到家长在看到了自己孩子的画之后就大声地斥责孩子:“你画的是什么呀?”“你看看人家画得多好!”许多教师也仍然以“像不像”“颜色合理不合理”“构图饱满不饱满”来给孩子的画定位,这是学前儿童美术中面临的最主要的问题。

  2.孩子对美术活动没有兴趣。在绘画活动中,常有一些孩子找老师说:“老师,我不想画。”一些画画还不错的小朋友却说:“老师,我不会画。”是什么让这些孩子对绘画有这么大的抵触情绪呢?

  3.注重绘画技能教学。在大多数幼儿园的美术教学里,幼儿教师们教给孩子一些经过成人简化了的形象,一笔一画地按顺序让孩子来记住这些形象的画法。在教学过程中先示范画,将较长的时间用在讲解范画上,幼儿开始绘画,教师的教学任务就算完成了。孩子们无言的模仿牢牢地禁锢了孩子们的想像力和创造力发展。

  1.对学前儿童美术教育的目标定位把握不准。学前儿童美术教育的目标重点仍然在知识与技能上, 让幼儿进行模仿绘画,忽视幼儿的“心灵感悟”,将学前儿童美术置入了“依样画葫芦”中,束缚了幼儿的自主性和创造性,没有将美术作为儿童自我表达的工具。

  在一次中班美术活动《大树》中,看到此景:“政政,你怎么把树涂了这么多种颜色?一点不好看。”政政放下手中的笔茫然地看着老师……这则典型的案例说明,我们在幼儿美术特别是绘画教学中,仍旧存在着明显的知与行的分歧,致使幼儿认为绘画就是按着教师的想法进行模仿,很枯燥。

  2.成人的态度影响孩子的绘画兴趣。每个孩子的发展是不平衡的,有的孩子语言发展得好,有的孩子动作协调,有的孩子喜爱唱歌……因此,不能要求孩子方方面面都优秀。有些家长和老师不理解孩子的画面,常常无视孩子精心绘制的作品,错误的评价会让孩子变得沮丧,并且对绘画失去信心和兴趣,慢慢产生厌烦和逆反的心理。

  3.提高想像力的误区。绘画是以观察为基础的造型艺术活动。幼儿由于年龄限制,生活经验贫乏,脑中积累的表象极其有限,这制约着他们想象、创造力的发展。孩子自信心的不足,成人的激发没有引起孩子的共鸣,新奇的观念得不到认同,造成孩子的从众心理。教师和家长发现孩子不敢大胆想象创作时,不要一味地指责孩子,否则会打击孩子的自信,更不敢下笔了。

  幼儿个性化的创造表现鲜明地反映了他们的内心世界。幼儿的创造能力一旦被挖掘出来后,会像火山爆发一样一发不可收拾。我们的教育任务就是激发幼儿的这种创造潜能,真正开发幼儿的创造能力。那么目前学前儿童美术教育应从何处入手,该如何把握呢?

  1.幼儿美术兴趣的激发。选择孩子感兴趣的美术题材。⑴教师在组织美术活动时,要选择孩子感兴趣的题材。那么如何选择孩子感兴趣的美术题材呢?孩子受其认知发展水平的限制,生活经验较少,他们往往只对日常生活中经常接触、熟悉和感兴趣的物体有绘画或制作的兴趣。所以题材要生活化,选择孩子身边最熟悉、刚接触的事物,往往能抓住孩子的兴趣。⑵使用拟人化的语言激发绘画兴趣。喜欢游戏是孩子的天性,肢体语言的参与能让美术活动更加生动起来。通过探究美术教学策略与游戏的关系,以“玩”为枢纽,启迪并开发幼儿的美术创新潜能。将美术教学活动游戏化,有机融合各种游戏因素,让幼儿带着游戏精神充分地体验、表达和创造,让幼儿画得快乐、画得有意义,能很好地发挥孩子的表现能力。

  近年来,由于“打工潮”的影响,不少家庭夫妻双双外出务工,把子女甩在家里由爷爷、奶奶或外公、外婆看管,或者寄养在亲朋好友家,从而造成了一大批“留守儿童”。所谓“留守儿童”,是指父母双方或一方流动到其他地区,孩子留在户籍所在地,不能和父母双方共同生活在一起的儿童。大部分“留守儿童”在情感上缺少关爱。行为上缺少管教,从而造成性格孤僻,缺乏自信,学习差。解决农村“留守儿童”的成长教育问题是一个系统工程,班主任在“留守学生”的教育与管理中的作用不容忽视。作为班主任的我,根据政府和学校实施“关爱留守”工作要求,结合本班的实际情况,对留守儿童管理采取了一些策略方法,取得了较好的教育效果,促进了留守儿童健康成长和学习。

  为了关爱留守孩子,保障下一代的健康成长,构建和谐社会,班主任应尽力地担负起留守儿童教育这一任务。那么,班主任应如何做好留守儿童的教育呢?我是从事农村山区小学教育的,居于留守儿童的现状,总结多年的班主任工作,认为解决农村留守儿童问题,就老师方面能做的工作,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班主任要制定具体详细的留守儿童教育工作计划和工作方案。配合学校大力营造关爱留守儿童教育的氛围,积极参与,把留守儿童教育问题排上日程、摆上桌面,认真贯彻落实,真正使班级成为留守儿童学知识、学做人的临时家园,发挥主角作用。建班级留守儿童档案。

  由于父母长期不在身边,心里话无处倾诉,委屈无处诉说,与生俱来的骨肉亲情无处表达。孩子来到学校,班主任既要做老师,又要做家长。爱是具体的,具有浓厚的感彩的。总之,学生的饥寒冷暖、喜怒哀乐,有事没事,事事关心。多看一眼、多问一声、多帮一把,使他们和其他的学生一样,留守儿童从心理上感受到他们和别的学生一样并不孤单。即使他们违反了纪律,也要动之以情,晓之以理。这正是一个班主任爱心的具体体现。

  班上成立留守儿童“爱心小组”,以班干部和优秀学生为成员,他们每个人与一至二名留守学生结成对子,在生活、学习上给予留守儿童帮助,让他们互相鼓励、互相关心、互相帮助。用真情感化他们,做到以情育人、以情感人。利用春节、假期孩子父母返乡的时机,召开留守儿童家长会,与家长充分交流,要求家长采取多种方式与儿童交流、沟通,多关心儿童的身心健康,让儿童体会到父爱母爱,形成合力效应。洞察学生心理,倾听学生的心声。培养他们良好的生活和学习习惯,这也正是作为班主任的职责所在。

  充分关注到留守儿童的个性心理和需求,把留守儿童的基本情况以及各阶段变化情况记录下来,且有针对性地对这些留守儿童进行个别教育、进行补偿教育,并主动与学生监护人联系。班主任成为他和父母感情的传递者,这是改正孩子各种毛病的好方法。在学习和生活中,经常与他的父母通信、通电话,介绍孩子的情况,传达他们对孩子的爱,每当学生出现什么错误时,班主任既是他的教师,更是父母的代言人,他感觉到有人在爱他,并且这种爱就在身边,学习成绩就慢慢地的提高了。把他的一点一滴都向他的父母转达,看着孩子那种信任的表情,这样你做的所有的工作都是值得的。

  大多数留守儿童都是“祖孙同堂”。过分的溺爱,使得孩子认为父母不在身边,我就是家庭的“老大”。只求得到他人的关爱,却很少关爱他人。那如何让他们学会关心他人呢?经常星期六、星期天到留守儿童家去,帮他家人做事,并教育他父母不在家,就更应该帮助父母去照顾老人,这是他的责任,更是他的义务。感恩是一种处世哲学,是生活中的大智慧。

  首先与家长建立亲密和谐的人际关系。利用家访和家长会,教师要与留守家里的监护人很好的沟通,在同他们的相处中,教师有意地提高他们监管孩子的能力和责任心,重点起到配合学校、教师一起管好孩子。这样以来,教师成了监护人、孩子们的亲人,留守孩子的心里也不再孤单。

  其次是走进孩子们的心灵世界。班主任应放下架子,走进留守儿童的真实生活,班上给学生每人一个记事本,要求他们把当天教师布置的各种作业、任务记在本子上。回家后一一对照完成,养成良好的自理能力。要求他们坚持每天写日记,把一天最值得写的事记叙下来,并谈自己的感受。无论你的工作有多忙,尽管是数学老师,日记是每天都要查阅的,了解孩子们的心灵世界。积极的一面给予鼓励,消极困惑的给予疏导,培养他们健康向上的心态。

  再次是开展有利于学生身心健康成长的活动。特别是每年的“母亲节”、“父亲节”的活动,培养孩子亲情关系,孝敬长辈的传统美德;感恩教育;为留守学生集体过生日;文体娱乐活动,充实业余生活。让这些活动来弥补亲情关系的缺失对其人格健全发展的消极影响。让多彩的活动成为留守儿童成长的乐园。在活动中培养学生多方面的兴趣,因材施教。

  最后,班主任要做心理医生,要适时开展心理辅导。以这样的方式知道学生在想什么,一方面可以弥补留守儿童的感情缺失,另一方面也能更好地加强学生教育。但是一定要保护好他们的隐私,不能对学生造成伤害。不要头痛医头,脚痛医脚,要找根源。

  笔者认为辅导员在有效地进行中队管理的过程中,关键是要教育和指导队员学会自我管理,使每个队员做到既是管理的对象,又是管理的主体,达到“管,是为了不管”的目的。为了培养队员们的自主管理能力,苏虎街实验小学从少先队大队干部开始稳步启动队员自主教育管理方案,逐步推广到全校各中队。全校49个中队根据这一教育理念并结合本年级的队员特点开展了一系列行之有效的中队自治、队员自主管理活动的研究。在研究中,中队辅导员着力培养队员们的自主教育管理能力,这样不仅使队员的综合能力有了提高,也缓解了中队辅导员的工作压力,将中队辅导员从日常的队员管理、中队管理中解放出来。

  队员通过自我教育和中队自治积极开展“小主人”活动,这让队员的思维从内省到内化再到内驱,逐步实现培养自我能力,自我锻炼实现自我教育管理,达到自我发展。

  所谓队员自我管理是指小队员主动采取的用来控制和协调中队、小队、个人以及各种环境、物质因素的行为。它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的重要意义。

  自从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在他的《大教学论》中提出中队授课制的集体教学形式以来,世界各国的各类教学活动基本上采用了这一形式。集体教学的优点是可以提高工作效率,但不足之处是难以顾及集体中每一位成员的具体情况。自我管理是队员自我教育的一个重要因素,它弥补了集体教学模式中管理上的不足。

  从根本上说,儿童能否受到良好的教育,受内外两个方面因素的影响。引导队员自我管理正是其内部因素发挥积极作用的重要途径,使队员在更好的环境中接受教育。

  教育的最终目的是培养社会需要的合格人才。合格二字有着无比深广的含义。怎样才算是合格人才呢?那就是具备现代化的、合理的智能结构,还应该具备独立完善的个性的人才。独立不仅指不依赖父母,有较强的生活自理能力,还指不迷信书本,具有开拓创新的思维能力。在中队管理中有效地实行自我管理,有利于队员认识自我,了解他人,明确人与人之间的合作关系,为培养社会化人才打下坚实的基础。

  少先队员们正处在自我意识逐渐形成的时期,具有较强的可塑性,具有精力充沛、喜动好奇,缺乏经验和自制力、思想情绪不稳定等心理特点。尤其是小学低年级的队员,尤为依赖老师,但是他们又有独立的愿望与要求。为队员提供自主管理的机会,为了让队员做到自主,我们在研究的过程中运用了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手段。

  少先队活动的核心在于育“德”,在于唤醒队员们内心深处潜在的自觉意识,“自主教育”激发了队员自我教育的内驱力。

  1.中队自治,使小主人岗位物尽其用人尽其才。“中队自治”是我校在“生态教育”中提出的中队管理的有效策略,在辅导员老师的指导下,队员们共同研究中队奋斗目标、中队名、中队标志等,自主地参与中队事务。各中队实行小主人负责制,中队内的一切事务均有人管理,每个人都有参与管理的小任务,如门长、灯长、图书管理员、清扫工具摆放监督员等,这样就达到了中队“事事有人做,人人有事做”的良性循环。“中队自治”就是相信每个孩子的个性差异,寻找每个队员的闪光点,让每个队员主动地参与到中队建设和管理当中,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成为中队的小主人。“中队自治”已经在我校49个中队全面铺开,已从“潜水作业”进入“深海探究”阶段。

  2.“红领巾”三大行动,使队员行动起来积极参与到学校德育管理中。2013年学校大队部启动了“红领巾”三大行动,为队员的“自主管理”提出了明确的要求,这“三大行动”是:查找问题、寻访榜样的“啄木鸟行动”;班级自治、自我管理的“雏鹰展翅行动”;队员自主参与课堂小课题研究的“小蜜蜂采蜜行动”。活动中,孩子们像啄木鸟一样认真观察、细心寻找学校每个角落的安全隐患,成为学校的小主人;像雏鹰一样,不断地“展翅”在班级管理和自我管理中,总结班级管理经验和方法,提高管理效果,尽好班级小主人职责;像小蜜蜂采蜜一样在少先队活动课和品德课堂展现自主学习、自主研究的成果,每个人都有较大的收获。

  3.自主成长卡,为21天美丽行动助力。(下转33页)(上接22页)在行为心理学中,人们把一个人的新习惯或理念的形成并得以巩固至少需要21天的现象,称为21天效应。这就是说,一个人的动作想法,如果重复21天就会变成一个习惯性的动作或想法。

  4.“微型”课题研究,使队员的言行更规范。现在的队员好奇心与挑战性特别强,越不让做的事情越想尝试一番,这也是使少先队活动课教育收效甚微的主要原因之一。针对这一情况,我校转变少先队活动课管理思路,把少先队活动课管理制度中的“不允许”,全部变成了正面引导,充分地信任我们的队员肯定能够自己做到。并在全体队员中开展少先队活动课制度“微型”课题研究,让辅导员和队员共同分析每一种习惯现状怎样、这种现状会导致什么样的结果、我该怎么做以及不这样做的直接后果等,并总结提炼出具体做法。他们会用实际行动践行诺言。现在我校的师生已经探讨出如上下学、课间、上下楼梯、上厕所、重点时段重点部位、控制垃圾源头等众多微型课题“我们该怎样做”的好办法,并做出了行为习惯承诺,自主地践行着。

  我校在队员自主教育中形成了独特的评价体系,从年初伊始一直到年终期末,全方位地评价着每位队员,为队员充分地提供展示自我的舞台。

  1.多元评价,记录着每一位队员成长的足迹。期末的“小脚印综合评价”,记录着队员的成长足迹。自评、同伴评、家长评、中队辅导员老师评客观全面地肯定着队员。七色花瓣绽放出每位队员应具备的最基本的七项道德素养。收获乐园与个性空间彰显着每位队员的个性。小脚印的多元评价,见证着孩子们点滴的进步。

  2.爱心典藏卡,使进步大的队员也能体会到成功的乐趣。每年元旦,学校都要组织队员进行迎新年表彰庆祝活动,目的旨在新的一年唤起队员新的希望,帮助队员确立更高的目标。在表彰奖励的同时,学校都要印制一批精心设计的、体现苏小精神内涵、激励队员积极向上的“爱心典藏卡”,学校行政人员亲自深入各中队为队员们颁发,凡是大家公认的今年进步最大的队员均能得到一张。

  3.全员评价,使每一位队员都有前进的动力。表扬是最好的老师,是孩子们前进的动力与航标。每年六一我校都要进行全员表彰,这一表彰不单单停留在一种形式上,而是结合学校的精神内涵,提炼出“苏小十虎”表彰,涉及到学科素养及队员全面发展的各个方面。如:博览群书虎、神机妙算虎、勤奋学习虎、多才多艺虎、活泼跃进虎、科技达人虎、阳光健康虎、音乐精灵虎、文明礼仪虎、小主人模范虎。没有进入“十虎”表彰的队员,中队内必须针对个人特点,寻找其闪光点进行表彰。这样的全员评价,让每一位队员都看到自己闪光的一面,都产生前进的动力。

  我校组织开展的各种自主教育实践体验类活动,留给队员们的是过程、是体验、是情感、是记忆、是影响一生的能力和素质。相信在这些自主教育实践体验活动的陪伴下,将培育出愈发阳光乐进、多才多艺的苏小队员,他们好似漫天的星光变成铺展在我们眼前的一条银河,延伸至很远。

  作为一名学校少先队辅导员,我们要以润物细无声的方式将自主教育的种子播种到每一个队员的心田,辅之以和风细雨,施之以阳光雨露,让少年儿童自主教育的种子在他们身上由内而外的蓬勃生根,使其快乐成长。

  多年来,我校一直注重对学生进行良好道德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并根据小学生的年龄特点与心理发展规律,从良好的做人做事习惯和生活习惯两大方面,确定了道德行为习惯养成的内容。为了将良好的道德行为习惯内化为学生自身的素质,外化为学生良好的行为,学校采取了以下方法,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创建校园文化,让学生在耳濡目染中养成良好习惯。充分发挥走廊、教室、中队角、校园宣传栏的教育宣传作用,让学校、教室的每一个角落、每一面墙壁都会讲话,促使学生正确认识良好行为习惯的重要性。开设名人堂讲座,每周利用红领巾广播时间向学生介绍国内外成功人士的事例,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通过升旗仪式每月进行道德模范事迹宣传,引导学生了解他们生活中的细节及美德,学习他们的精神。

  利用晨会时间组织学生学习《小学生守则》及《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的内容,让学生知道,作为一名小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应该遵守哪些规章制度。利用班会时间,组织学生学习做人做事习惯和生活习惯的内容,并进行讲解,让学生明白什么是好的习惯,好习惯对人的重要性;什么是不好的习惯,它会给人带来什么坏处。充分利用课堂这一教育阵地,对学生进行行为习惯的认知教育。

  成立小记者团,对社会上各行各业的人进行采访,了解在他们的行业中良好习惯的重要性。

  成立考察团,到社会各个岗位上进行实践。开展“小协警活动”,协助交警维持交通秩序,开展“社区协管员活动”,维持社区秩序,了解好的生活习惯对自己、对他人、对社会都是一种推进。

  寻找生活中的榜样。模仿是小学生养成良好行为习惯的重要途径,我们要为学生树立榜样,通过榜样的表率作用使养成教育变得“可见、可学、可仿、可行”。引导学生自己寻找生活中的榜样,可以是学校的同学、老师,也可以是家庭里的亲人、朋友,找到榜样后,开展“找优点、学优点、向榜样看齐”的活动,活动中,对学生的良好行为要及时给予表扬,通过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引导学生将好的行为意识逐渐转化为自身的行为习惯。

  寻找社会中的榜样。让学生寻找社会上的榜样故事,开展“踏着榜样的足迹”活动,通过模仿―学习―践行榜样,逐渐形成良好的习惯。

  在日常生活与学习中,引导学生寻找身边的好人好事,并及时地进行宣传,利用班会、晨会、广播时间向学生进行介绍,通过组织的影响,让学生树立一种光荣感,同时在学生中起到一种以点带面,互相影响、共同进步的良好效果。

  开展“每月养成一个好习惯”比赛活动。根据21天养成一个好习惯的原理,在学生中进行“养成好习惯”擂台赛,看看哪些学生能在一个月的时间改掉一个不好的习惯,养成好的习惯。在养成习惯方面,要本着“细、小、近”的原则,让学生看得见、摸得着。

  在教育过程中,要注意随时发现学生的闪光点,利用校园广播、黑板报等形式让全体学生了解,对学生从不同的角度给予表扬、肯定、鼓励,这对于增强其自信心、激励其进取心,将产生直接作用。而这些心理因素对取得新成绩、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能起到推动作用。

  利用少先队组织的优势,设立“十个小岗位”:生活自理岗、节约水电岗、关心父母岗、交通卫士岗、课间礼仪岗、爱护眼睛岗、文明游戏岗、强身健体岗、团结互助岗、尊敬师长岗,设立好岗位后,明确岗位目标及实践内容,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喜好提出申请,并进行实践活动。

  每月进行一次岗位检验活动,由中队辅导员、任课教师、学生、家长进行评价,学期末将优秀的学生推荐为“××岗位小明星”,此项实践活动能充分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通过岗位的实践过程,引导学生逐渐养成良好的道德习惯。

  道德辨析。以辩论会的形式,讨论社会上的热点问题,比如拾金不昧应不应该奖励,看见受伤的老人应不应该去救助,小悦悦事件、郭美美事件给我们的启示,看见落水的人该不该去救,牺牲自己去救别人值不值。让学生针对这些问题进行讨论、交流、总结,提高自身的道德判断和评价能力,学会明辨是非、善恶、美丑。

  “小学教育是为小学儿童举办的,……小学教育和小学教师必须正确认识小学儿童,认识他们的发展规律及发展要求。”〔1〕儿童是人一生中最重要的发展时期,小学教育和小学教师对儿童发展起着重要作用,小学教师了解儿童,拥有正确的教育观念,能恰当地运用儿童喜欢和易于接受的方法对儿童进行教育,才能促进儿童健康成长。但是,由于受到应试教育等因素的影响,当前中国教育遇到的一大问题就是教育中对人的不重视,教育中单纯注重知识学习和智力的片面发展,而且“近些年,日益激烈的‘应试教育’,已经从中学蔓延到小学”。〔2〕小学教师中的“许多人并不了解小学生,当让他们谈谈小学生的需要时,许多人都是根据自己的角度来推测”。〔3〕为使教师充分认识儿童,促进儿童健康成长,促进素质教育的发展,有必要加强对现有教师的培训,以及对未来教师进行相应的教育。我国小学教育专业本科经过十多年的发展,培养目标逐步清晰,定位于培养合格的乃至高素质的小学教师。小学教师的教育和教学是为了促进小学儿童健康成长,因此,小学教育专业的师范生不仅要学会“教什么”,更要学会“怎么教”,“怎么才能教好”,更重要的是学会“怎样育好人”。为了能促进儿童健康成长与发展,未来的小学教师要充分了解儿童,要学会成为“长大的儿童”,能把自己“变成孩子”,能用“孩子喜欢的方式教育孩子”。〔4〕但当前一些院校的小学教育专业还存在一些缺陷,如过于重视专业知识的教育,重视理论知识的学习;“‘定向在小学’在大多数小学教育专业培养方案中体现不够明显。”〔5〕“许多小学校长反映,现在专科或本科毕业的小学老师反而不如中师毕业生那样适应小学教育。”〔6〕笔者在对某校小教师范生在小学实习的表现进行调查时,一些小学的校长和教师反映实习的部分师范生缺少儿童化语言,通过听师范生的课和与其交谈,发现缺少儿童化语言是存在的,而且部分师范生缺少对儿童实际的、具体的认识,甚至存在错误认识;教育教学中也不太会从儿童的情况出发,不能采用儿童喜欢的方式来进行教育活动。因此,培养师范生重视儿童、正确认识儿童江南体育app下载,能采用儿童喜爱并易于接受的方法进行教育和教学,是小学教育专业必须解决的问题,为此,小学教育专业需要构建儿童化教育。

  所谓儿童化教育是指通过教育使小学教育专业的师范生深入掌握儿童身心成长的特点和规律,树立正确的儿童观和发展观,能从儿童的角度认识世界,并掌握儿童易于和乐于接受的教育教学方式和方法。儿童化教育包括三个层次:儿童精神的教育、儿童视角和儿童化方法的教育、儿童化语言的教育。

  所谓儿童精神的教育,是指使师范生树立以儿童为主的精神,并深入儿童精神世界,从儿童本身看待儿童,以儿童为教育的起点,在教育中尊重儿童,平等对待儿童,以儿童为成长的主体,以促进儿童生命成长、全面和谐的发展为根本目标。儿童精神的教育主要是树立正确的儿童观和发展观,并建立正确的教育观。

  儿童视角的教育重在培养分析儿童的能力和“移情”能力,促使师范生主动从儿童的位置和角度看世界,而不是用成人的眼睛代替儿童看世界。例如能蹲下身来以儿童的高度和眼光看世界。儿童化方法的教育是指师范生掌握儿童的心理发展特点和规律,以儿童成长规律和成长经验为基础,从儿童的视角出发,采用儿童易于接受和乐于接受的方式、方法来进行教育和教学。例如,能根据儿童思维特点采用直观教学、“玩中学”等教育和教学方法jn江南体育。

  儿童化语言的教育主要是对师范生进行符合儿童心理和语言习惯的儿童化的口语与体态语的培养和训练。儿童化的口语是指用简短、清晰、具体形象、浅显、幽默的语言,亲切柔和的语调,适中的语速与儿童进行交流和沟通;儿童化的体态语是以微笑、可亲的表情、适当的手势和身体姿态,恰当的空间距离与儿童交流和沟通。儿童化的语言是儿童乐于和易于接受的语言方式,可以极大地增强教育教学效果,特别对于低年级的儿童有很好的作用,因此,师范生需要特别进行儿童化语言的教育和训练。

  当今师范院校中教育类课程是“‘专业’的附属品”,〔7〕教育类课程不太受重视,内容较落后,“教育类教材基本上是从教师的角度来探讨如何教,较少涉及如何学。”〔8〕教师的教育方法脱离实际,更多是理论的讲解,不利于儿童精神的建立和儿童视角的形成,江南体育官方网站也影响到儿童化方法的形成。教育类课程应注重联系儿童的身心特点,应借鉴美国小学教育专业的专业教育课程,“以儿童发展的阶段为主要线索来设计整个课程体系”。“课程的设置结合每一阶段儿童的心理发展特点和他们的学习内容而定。”〔9〕教育类课程联系小学实际,联系儿童实际,真正做到以儿童为主,使师范生深入认识儿童的心理和行为特点,在实践中能对儿童实施良好的教育和教学。同时要配合进行教学方法的改革,改变“教育类学科教师在课堂中运用最多的方法(74.4%)”,但却是“师范生认同率是‘0’的‘纯理论教学’”〔10〕的情况,采用多种方法进行教学,可采用案例分析、讨论、到小学实践、调查等相结合,使师范生理论联系实际,真正学有所用。积极探讨教育类课程的多样化评价方法,改变学习就是为了考试,考完就忘的情况。

  高师院校近年来重视对师范生教育教学技能的培养和训练,但小学教育专业培养的师范生将面对的是小学儿童,这就决定了将来教育教学方式方法的不同,“理论研究和实践经验都表明,教育对象越是低龄,对教师的教育教学技能性和艺术性要求越高。小学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但要关注知识内容本身,还必须关注知识的呈现形式。”〔11〕而在小学教育专业课程中“缺乏对小学各学科所涉及知识及小学生知识状态分析,造成师范生在知识准备和教学方法选择上的困难。”〔12〕对小学教育专业的师范生不能只局限于一般性的教育教学方法、技能和能力的培养,必须针对性的进行儿童化教育教学方法的训练。在《小学语文课程与教学》、《小学数学课程与教学》、《小学音乐》、《小学美术》、《小学科学教育》等课程的教育和教学中,要充分建立在对儿童的认识和了解上,教学突出和小学儿童的联系,突出实践性训练。例如,如何采用符合儿童提问和交流,如何组织儿童讨论,具体的教学如何依据儿童来展开。专业课程的教学可以采用小组讨论,与小学合作研究,甚至可以让儿童直接参与和提出建议等形式。

  目前,一些院校小学教育专业开设的《普通话》、《教师口语》等课程中的内容和训练没有突出小学教育专业特点,忽视将来面对的教育对象———小学儿童,没有针对性地进行“儿童化语言”的训练,缺少儿童化语言培训的标准、内容、培训方法、考核标准和方法,小学教育专业师范生缺少儿童化语调、语言、表情、姿态的训练。因此,在《普通话》训练的基础上,开设《小学教师口语》课,对儿童化口语和体态语进行专门教育和培训,并给予充足的课时进行教学,与此同时建立儿童化语言培训的标准、内容、培训方法、考核标准和方法。小学教师口语训练上采取符合儿童思维和语言特点的表达方式,在语速、语调、语气、遣词用句上进行训练;体态语上对表情、手势、身体姿态等进行训练。此课程最重要的是进行实际的训练,可采用个人练习与小组练习相结合,采取深入小学和儿童交流的方式进行提高。

  目前师范生教育见习和实习主要学习的是做教师如何进行教学,“实习生的备课和课堂教学常围绕‘我怎样教’而不是围绕‘学生怎样学’来进行。”〔13〕缺少对儿童的分析,缺少对儿童学习的认识。改革教育实践课程和活动可从以下三个方面开展:第一,教学试教和教育实习突出儿童,突出以“学”为主。教学试教和教育实习突出以“学”为主,以儿童为主,重视儿童的已有知识和经验,研究儿童如何学习,实现教育教学以儿童为起点,学习如何促使儿童更好的学习,学会促使儿童主动的学习,指导教师要以此作为重要的考核指标对学生成绩做出评定。第二,开展师范生与小学儿童一对一的“手拉手”活动。组织师范生与小学儿童交朋友,要求师范生每周和儿童见面一次到两次,进行交谈、玩耍、学习互助等活动,要求能了解儿童的语言、需要、爱好、性格、情感、行为特点等,做好交往笔记和反思记录。这个活动从大学一年级下学期开始一直持续开展到大学四年级,使师范生生动而深入地认识小学儿童的心理与行为特点。第三,开办“星期日义务小学”。〔14〕应高校依托小学教育专业的教师和学生,采用免费方式向社会招收小学生,在学校内举办数学活动、美术与手工、写字与书法、舞蹈、英语培训等各种形式的教育活动。利用周末组织开展,每学期举办一期,学生具体组织实施,教师担负指导和帮助,师范生重点学习如何针对儿童进行教育和教学。

  “高师小教专业教育类课程的教师大都是大学毕业直接走进教学课堂,他们没有亲身的小学教学体验,这自然会影响教师教学理论联系实际的程度。”〔15〕不仅仅是教育类课程的教师,其他专业教师也存在这种情况,而且教师与小学的联系较少,使教师对小学不了解,对儿童不了解,对儿童的认识往往停留于理论上,对儿童的发展缺乏清晰的、实际的认识,影响了教育教学的针对性。因此,“承担小学教师培养任务的高校教师必须改变封闭自守的学术方式,走出大学校门,深入到小学熟悉小学教育教学实践,掌握小学教育问题,明确小学教师的培养方向。”〔16〕建立小学教育专业教师与小学的合作制度,使教师深入小学开展教研活动,甚至可以让教师深入小学一线进行教学和管理,去小学执教,使教师深入认识儿童的心理和行为特点,了解儿童不同时代的要求和特点,了解小学教育教学的要求,使教师在对师范生进行教学时有丰富的感性知识和针对性的教育。同时,通过合作“实现教师教育与基础教育的共同发展”。〔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