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南体育app下载江南体育官方网站如何教育好孩子十篇
2024-03-16 08:03:22
当代中学生具有以往学生所没有的鲜明特征。他们敢于肯定自己,也敢于否定自己,勇于探索,崇尚民主,崇尚自我;视野开阔,具有全球意识,平等意识极强;不看重门户,瞧不起徒有虚名的人,重视自身素质的提高,并喜欢在竞争中展示自己,发现自己的优势;参与性较强,自信心也较强;与老师、校领导能坦诚对话;自主意识觉醒,自尊心极强,极渴望成人尊重他们;中学生的理想具有时代特征,面对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新形势,中学生锐意进取,立志多学知识本领,将来在社会中大显身手,实现人生价值,为祖国现代化的实现贡献力量,这是他们比较好的一面。某些学生只想毕业后赚大钱;相当一部分学生的未来梦想中存在大量极不实际的幻想,个别学生甚至为这种幻想付出了沉重的代价。针对中学生的种种特征,家长应在不同时期采取不同的教育方式。下面我分享自己观点。
思想品德教育是家庭教育的根本任务,是思想、素质教育的核心问题。教育孩子应该把思想品德教育放在首位:提高孩子的思想道德水平,培养孩子遵守社会公德,增强社会责任感。让孩子通过不同途径多了解国内外的历史人物,学习其中人物好的方面,做到优而吸之,劣而弃之。家长绝不能钻入学习成绩的牛角尖,单纯追求孩子的成绩而忽视孩子的思想品德教育及自身其他方面的成长,要正确引导孩子堂堂正正地做人。
首先要培养孩子良好的学习习惯。家长要善于利用各种机会让孩子懂得良好学习习惯的重要性。要多关心孩子的学习,不要不闻不问,不要责怪孩子坏的学习习惯,应引导他们纠正,重新树立信心;引导孩子养成“不耻下问”的习惯,独立思考,善于分析难题等;教孩子学习知识要灵活运用,举一反三,不要死记硬背,“读死书,死读书”的学习方法是不可取的。从小养成的学习习惯对将来的一生和事业的影响是巨大的,孩子只有在良好的学习氛围中才能茁壮成长。
其次要激发孩子的好奇心。“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好奇心是孩子的天性,是孩子求知的一种反映,家长不仅要尊重和正确引导孩子的好奇心,而且要主动挖潜孩子的好奇心。对孩子提出的问题,家长要耐心、确切、简单地给予答复,并引导孩子通过读书、思考寻找完美的答案。随着知识的积累,孩子渴望认识新的事物,探求新的知识,久而久之,孩子的好奇心就演变成强烈的求知欲。
再次要培养孩子的广泛兴趣和学习毅力。孩子的兴趣广泛了,求知范畴就扩大了,知识经验随之增多了。家长在引导孩子学好课内知识的同时,还要设法培养孩子的广泛兴趣和爱好。帮助孩子妥善安排好做作业和课外读物时间,选好书籍指导阅读,逐步提高读书兴趣。家长要创造条件让孩子多看、多接触大自然和社会,扩大生活范围,增长见识。学习必须有恒心,重要的不是一两天,而是天天如此,要坚持不懈。要正确看待孩子的学习成绩,一般要多表扬鼓励,少批评指责。对孩子的微小进步要给予肯定和表扬,使他深受鼓舞,提高兴趣,增强信心,要把握好尺度,不要过分夸奖。孩子考试考得很好,家长既要肯定成绩,又要指出不足,引导孩子找出不足的原因,并进一步提出新的要求,“谦受益,满招损”。孩子考得不好,要找出原因,帮助孩子总结教训,增强孩子的信心,促使孩子进一步提高学习成绩。
锻炼孩子的自立能力在家庭教育中易被忽视。一个人的成长都是坎坎坷坷的,孩子在成长过程中一定会遇到这样或那样的问题,家长不可能陪孩子一辈子,家长要多培养孩子的独立自主能力,引导孩子多做力所能及的家务劳动,给孩子讲述“勤劳是良好的美德,懒惰是万恶之源”的道理,不要学习古代的“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的”的陈蕃。还要培养孩子树立勇于面对挫折的信念,学会随机应变,只有不畏风暴的海燕,才能在广阔的海洋上自由地展翅翱翔。
孩子是一本书,江南体育app下载家长只顾往后翻,但真正读懂十分不易。家长要与孩子勤交流,以好朋友的身份关注、帮助孩子。家长要用孩子的眼光看孩子,设身处地地为孩子考虑。随着孩子的成长,孩子读懂了这个世界,家长也读懂了这本书――孩子,那么家长自然走进了孩子的心灵世界。家长要多与孩子交流,体验孩子的真实感受,多一份理解,少一份责骂,与孩子进行心与心的沟通,才能成为孩子的知心朋友。这样,家长才能把正确的思想和经验灌输给孩子,有效防止孩子产生逆反心理。
心理学指出:习惯是一种自动化的、持久的、自然的心理行为趋向。学习习惯是在后天经过长期、多次重复或练习而养成的比较稳定的自动化了的心理行为倾向。可见,习惯是一个人内在的极其重要的品质,而良好的学习习惯是学习活动顺利进行的保证,是孩子一生宝贵的财富。小学一年级学生刚进入小学学习,他们的学习观念淡薄,还不知道知识和学好知识对自己意味着什么,尚未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他们已经习惯了三年的幼儿园生活,玩玩乐乐、跳跳蹦蹦;同时,刚过了两个月的暑假,娇惯自由。而一年级的孩子是各种学习习惯养成的关键时期,因此,对于刚入学的孩子来说,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就显得尤为重要。我觉得,我们一年级的教师得以爱心、恒心来引导孩子们渐渐步入正轨,逐步适应小学的学习生活。但是,单凭老师的教育很难达到很好的效果,作为家长,培养孩子良好的学习习惯也是重要任务之一。那么,如何在家庭教育中抓住孩子习惯养成的良好契机,促使孩子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呢?
乌申斯基说过:“良好的习惯是人在神经系统中存放的道德资本,这个资本会不断的增值,而人在其整个一生中就享用着它的利息。”好的生活习惯,可以帮助孩子更好地发展。例如,要让孩子按时起床、睡觉。孩子一旦有了规律的作息习惯,不仅对身体发育有利,更有利于使孩子形成不磨蹭、珍惜时间的观念。要让孩子回家后先完成作业再玩,并与孩子就当天学校学习内容或参与活动进行交流,这会让孩子感受到家长对他的关注,也有利于家长及时了解孩子的状况江南体育官方网站,发现问题及时解决,从而有目的地指导孩子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心理学指出,注意的稳定性是人的心理活动以同样的强度持久地保持在一定事物或活动上的特征。能够长时间地将注意集中在一定对象上,是良好学习习惯品质的表现,是学习高效率的保证。而人的注意又是不能长时间地保持固定不变的,有研究表明,7~10岁的孩子每次注意稳定约20分钟,所以要抓住孩子这注意力集中的20分钟,使孩子有效地学习。例如,在家中给孩子创造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要有充足的光线和新鲜的空气,屋内要收拾整洁,桌面不堆放与学习无关的物品,即使是学习资料,与当前正在学习内容无关或当前学习用不着的也尽量不要放置。孩子学习时还要给孩子一个安静思考的空间,不要分散孩子的注意力。孩子学习时,不要边玩边学习或边吃东西边学习,以增加注意的集中。孩子有了专心学习或做事的习惯,会为他以后更高层次、更深入的学习和发展打好基础。
书写规范、工整江南体育app下载、美观是学生的基本功。认真书写不仅能提高孩子作业的正确率,而且对端正孩子的学习态度、养成做事认真负责的态度有着积极的意义。不少教育界专家指出:“写好汉字,是学好科学文化知识的基础,是学生科学文化素质的一个重要标志,也是加强学生情感、意志、心理品质培养及身体机能训练的有效手段。”对一年级孩子来说,不仅要写好汉字,还要有正确的写字姿势,这是一项特殊又非常重要的习惯。作为家长,要提醒孩子书写时做好“一拳、一寸、一尺”,即身体与书桌间距一拳,手握笔处距笔尖一寸,眼睛与书桌面距离一尺。这对保护孩子视力和孩子身体发育及孩子自制力的培养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
教育孩子最好的方法不是哪一种方法,而是多种教育方法综合运用。在实施赏识教育时,给予必要的批评;在实施快乐教育时,给于适当的挫折;在增强自信心时,教育孩子多一点谦和;在适应挑战中,让孩子多一点包容。教育孩子没有一成不变的方法,应该做到因人、因时、因事而异,这就是教育领域所要研究的“度”的问题。
所谓“度”,有多种解释,哲学意义上的度是质和量的统一,是事物保持其质的量的界限、幅度和范围。教育领域的“度”指的是教育孩子完善或完整的状态有多远,也就是怎样更好的教育孩子的尺度。“度”是教育的关键,教育孩子要把握“度”。21世纪教育的四大支柱,即:学会做人、学会求知,学会合作、学会生活。其中学会做人是教育和求知的根本目标。做一个独立自主、勇于创新、开拓进取、有责任感、人格完善的人,即全面和谐发展的人,是21世纪教育关注的核心目标。[1]教育专家提醒:教育的关键是要讲究“度”。那么,到底怎样把握好这个“度”呢?
现实生活中,孩子在学校与同学发生矛盾,做家长的干涉;孩子长大点后交异性朋友,家长也进行干涉等。这种干涉,一方面体现父母对子女的关爱;另一方面过度的关爱阻碍了孩子的健康成长,特别是人际关系中的成长。人天生就是群居动物,需要社会,需要与人交往。
父母过多的干预,会引起孩子的厌烦,产生对抗心理,最后物极必反。据2013年5月12日凌晨河南省周口市鹿邑县法院原院长高天峰被儿子雇凶杀害的悲剧值得警惕。[2]
过度保护导致:一是剥夺了孩子锻炼的机会,导致孩子动手能力差、独立生活能力差与同龄人拉开距离从而产生自卑感;二是会给孩子带来心理及生理上的冲突,心理冲突表现在家长们经常会直觉地感受到——这个孩子胆小怕事,不愿意与人谈话,见着陌生人害羞等。
孩子有过错,家长适当的批评是必要的。但对孩子太过严厉,处处批评孩子会打击孩子的自尊心,使孩子容易自卑。这样一是不利于孩子良好“自我意象”的形成;二是孩子前进没有动力;三是孩子容易与家长顶撞;四是容易导致孩子心理疾病。过度的批评,轻则亲子之间冷战,重则孩子离家出走,甚至自杀。因此,家长们切忌要掌握好批评的“度”,切勿过度批评打击孩子自信心和导致其它不利的后果。
科学的休息,更加有利于工作和学习。但现实生活中,有些家长怕耽误孩子的学习,不让孩子玩,在假期、周末给孩子安排得满满的培训班,孩子没有一点属于自己的时间和空间。
卢梭曾经说过:你知道用什么方法一定可以使你们的孩子成为不幸的人吗?这个方法就是对他百依百顺。中国有句古话,“小时偷针、大时偷金”。孩子犯了错误,该批评的要批评,要把所犯的错误消灭在萌芽状态,以绝后患。
以往家庭,大多数人都吃过苦,他们小时候,物质缺乏,条件差,然而现在他们作为父母,都有一个想法:不愿意让自己的孩子过苦日子,愿意为孩子创造优越的生活环境及条件。他们小时候没有满足的愿望,让孩子来实现,所以他们宁愿委屈自己,也要满足孩子各种需求。
有些家长却对孩子溺爱有加,所谓“含在嘴里怕化了,捏在手里怕破了”就是这种心情的准确表达。还有些家长“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愿望太强烈,甚至还非常崇敬“不打不成才”、“棍棒底下出孝子”的训言,对孩子过分严厉,这使孩子身心受到严重伤害,暴力倾向极为严重。上述种种教育孩子的方式方法,都是违背科学教育的“度”内涵。[3][4]
随着年龄的增长,孩子的自我意识也在不断地增长,开始萌发出独立的愿望。在这个时候,偏偏有很多父母却不愿意让孩子独立,甚至对孩子的独立精神有很大的恐惧,尤其是城市里的孩子,父母限制孩子太多,关注孩子太多,限制孩子的独立和自由,不利于孩子自由、健康、快乐的发展。所以,对于孩子的发展一定要因人而异江南体育app下载,一定要给予孩子一定的自由空间。[5]
关爱孩子,特别是在安全、健康等方面,既是父母等家长爱的体现,也是父母的责任之所在。
但是,父母或家人的特意关怀会给孩子的成长带来很大的危害。让孩子做自己能做的事情,这是对孩子的将来负责。所以,在平时就应该让孩子多多锻炼,自己的事情自己做。成墨初先生在他的《放手,让孩子去做》,让孩子成为自立自强的人。[6]
1.批评适可而止。现实生活中,常常会碰到这样的家长,总是感叹自己的孩子不如人家的孩子,总觉得别人的孩子哪样都好。对孩子的优点看不到,只看到孩子的缺点,打骂孩子,对孩子进行批评。殊不知,不当的批评,不仅影响孩子的心情,更会影响孩子的身心健康。适当的批评和表扬,会产生意想不到的效果,老师、家长不经意的一句表扬,会改变一个人的一生。
2.注意批评的场合,爱护孩子的自尊心。我们批评孩子要讲究场合。家长在教育批评孩子时,要处处从爱护孩子的角度出发,最大限度地保护孩子的自尊心,尊重孩子的人格。捕捉适当的场合,吃饭时不批评,当着众人的面不批评,这样既保护了孩子的自尊心,又使孩子乐于接受批评。
此外,作为父母,要经常阅读一些关于子女教育的书籍,学习现代先进的教育子女方法,更新观念,与时俱进。
教子需要行之有度。关爱而不溺爱、放松而不纵容、批评而不严苛、尊重而不侮辱,都是作为父母在教育子女中需要权衡和把握的内容。孩子的教育本身就是一个复杂艰巨的工程,父母只有在教育孩子的实践工作中不断地去探索和总结方法和经验,正确把握好教育方式的“度”。因材施教针对不同的孩子,给予不同的教育要求,尊重孩子的个性意愿,尊重孩子的性格特点。
[1] 赵中建.教育的使命——面向21世纪的教育宣言和行动纲领[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6.
[2] 陶行知.陶行知文集[M].江苏:江苏教育出版社,2001.03.
[3] 吉诺特(美).孩子,把你的手给我[M].北京:京华出版社,2004.09.
[4] 和月英 许肖辉.把孩子培养成才[M].北京:北京工业大学出版社,2010.09.
英国人对家庭教育是非常重视的年轻男女在结婚前到相关部门登记时,必须如实在结婚申请书上填写各自的学历,那种没有学历或学历不够的年轻人会被“叫停”!因为英国人认为: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没有受过良好教育或足够教育的父母是无法承担起教育下一代的重任的。孩子出生后,家长便把家庭教育摆上重要的议事日程。英国人对家教抓得很紧,可谓无空不入,就连餐桌都成了父母教育孩子的家庭课堂,而且形成了一种社会传统。餐桌教育内容主要分为三方面:一是进餐礼仪,二是进餐习惯,三是环保意识。
进餐礼仪的传授 在英国,孩子从开始与大人一起上餐桌进餐时起,家长就开始向孩子传授进餐的礼仪,比如:如何喝粥、如何吃西餐、如何与客人同桌进餐,先吃哪样菜、后吃哪道菜以及进餐时的穿着、如何与同桌客人交谈等。英国人一向以“绅士”著称,所以他们对进餐礼仪非常看重。在他们看来,一个“无礼”的孩子,既是个人修养不够、家教缺乏的表现,也难以在社会上立足,长大后更不会有所成就。有些家庭对孩子进行餐桌教育时,还特地请来当地有名的教师,对孩子进行餐桌礼仪教育。所以,英国的孩子从一周岁左右开始,就懂得了如何在餐桌上像绅士一样进餐,如何帮助家长摆放餐具,如何得体地与客人同桌进餐。餐桌礼仪教育,不仅锻炼了孩子本人,提高了孩子的个人修养,也给家长减轻了家务负担,同时也为孩子养成良好的性格及未来的成长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进餐习惯纳入了餐桌教育 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进餐习惯。为此,英国的家长们把进餐习惯纳入了餐桌教育 的内容。他们从孩子坐上餐桌的那天起,便鼓励孩子自己夹菜、进食。家长们认为,孩子自食其力,有助于孩子独立人格的形成。这对于孩子将来走上社会上“独挡一面”、自食其力是一个不小的启蒙和帮助。很多孩子有偏食、挑食的坏习惯,英国的家长决不惯孩子这个坏习惯,他们不仅给孩子讲解每道菜的营养、味道,让他们懂得珍惜他人的劳动成果和摄入更多的营养,而且还亲自给孩子作进餐的示范,从而改变孩子任性、自私的习惯。
英国人对家庭教育是非常重视的。年轻男女在结婚前到相关部门登记时,必须如实在结婚申请书上填写各自的学历,那种没有学历或学历不够的年轻人会被“叫停”。因为英国人认为: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没有受过良好教育或足够教育的人是无法承担起教育下一代的重任的。孩子出生后,家长便把家庭教育摆上重要“议事日程”。英国人对家庭教育抓得很紧,可谓“无孔不入”,就连餐桌都成了父母教育孩子的家庭课堂,而且形成了一种社会传统。“餐桌教育”内容主要分为三方面:一是进餐礼仪,二是进餐习惯,三是环保意识。
在英国,孩子从开始与大人一起上餐桌进餐时起,家长就开始向孩子传授进餐的礼仪,如何喝粥、如何吃西餐、如何与客人同桌进餐、先吃哪道菜、后吃哪道菜以及进餐时的穿着、如何与同桌客人交谈等。英国人一向以有绅士风度而著称,所以他们对“进餐礼仪”非常看重。在他们看来,一个“无礼”的孩子,不仅个人学养不够、家教缺乏,而且也难以在社会上立足,长大后更不会有所成就。有些家庭对孩子进行“餐桌教育”时,还特地请来当地有名的教师,对孩子进行餐桌礼仪教育。所以,英国的孩子从一周岁左右开始,就懂得了如何在餐桌上像“绅士”一样进餐、如何帮助家长摆放餐具、如何得体地与客人同桌进餐。餐桌礼仪教育,不仅锻炼了孩子本人,提高了孩子的个人修养,也给家长减轻了家务负担,同时也为孩子养成良好的性格及未来的成长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进餐习惯,为此,英国的家长们把“进餐习惯”纳入了“餐桌教育”的内容。他们从孩子坐上餐桌的那天起,便鼓励孩子自己夹菜、进食。家长们认为,孩子“自立更生”,有助于孩子独立人格的形成。这对于孩子将来走上社会独当一面、自食其力是一个不小的启蒙和帮助。很多孩子有偏食、挑食的坏习惯,英国的家长绝不惯孩子这个毛病,他们不仅给孩子讲解每道菜的营养、味道,让他们懂得珍惜他人的劳动成果和摄入更多的营养,而且还“亲口”给孩子作进餐的示范,从而改变孩子任性、自私的毛病。
近年来__镇在家庭教育教学中发现,在儿童中存在者这样几种不正常的现象:一是有一些儿童缺泛最基本的自控能力,表现在注意力易分散,精神涣散,动作缓慢,做事情拖拖拉拉,课上经常做小动作、开小差;二是缺泛刻苦学习的精神,没有坚定的意志品质,见困难就让、就躲、就退,经常不写作业,有的甚至考试都不认真考,边考边玩,会做的也不做;三是有反教育的情绪,不接受家长和老师的教育,一切以我为中心,表现出无理、蛮横和霸道,在他们心目中只有爷爷、奶奶或外公、外婆是可以信赖的人,父母和老师都是恶魔,不能听从他们的教导。四是不合群,不能很好地与同伴进行交往,性格孤僻,知心朋友极少,甚至没有一个朋友;五是自私自利,虚荣心较强,缺泛爱心等等。象这样的学生我们暂且把他们称为“缺陷儿童”,严重者称为“问题儿童”。
我们对部分“问题儿童”进行调查和研究显示:“溺爱教育”是造成“问题儿童”的根本原因,“隔代教育”又是产生“问题儿童”的直接因素。“问题儿童”有的是外出打工族的子女,有的是老板族的子女,有的是逍遥族的子女等,随着无法携带子女的外出打工族的出现,无时间教育子女的个体老板的增加和不管教子女的逍遥派的加盟,“隔代教育”也就成了一个普遍的社会教育现象,由“隔代教育”而产生的不良后果也逐渐的凸现出来了。有好多孩子从小是由爷爷、奶奶或外公、外婆抚养大的,这是一种“隔代教育”现象,在“隔代教育”的儿童中或多或少存在着一定的问题:轻着有性格缺陷,重者存在着心理障碍、甚至是有心理疾病。那么“问题儿童”是怎么产生的呢?
一是,家庭教育主体的教育不当是形成“问题儿童”的直接原因。教育的主体(爷爷、奶奶或外公、外婆)的文化水平普遍不高,他们不懂如何对孩子进行教育,在他们的头脑里只有 “抚养”而没有 “教育”,只知道把孩子吃饱了、穿暖了,不把孩子饿了、冻了就行。具体的说,首先,“隔代教育”的儿童从小没有接受过真正意义上的教育。常言说得好:“各人家粑粑各人家爱”,自己家的孩子再怎么不好,在他们看来都比别人家的孩子要强,甚至把孩子身上的缺点当优点来看待、来培育:当孩子第一次骂人时,他们不但不教育,反而认为孩子聪明——会骂人了;当孩子第一次说谎时,家长不但不进行正确的疏导,反而认为孩子真有心机——会保护自己了;当孩子第一次打人时,他们会认为孩子真有力气——打得真疼;当孩子之间发生争执时,家长不但不对自己的孩子正确的教育,还鼓励孩子去“自卫”;…………,类似这样的第一次太多太多了,而祖辈们却没有把这些第一次当回事情,没有对孩子进行正确的引导,总认为“孩子还小呢,长大了自然就好了”,失去了一次又一次的教育的机会,因此这些孩子没有得到很好的启蒙教育,失去了最起码的道德教育,丧失了最基本的道德准则,在孩子的心目中有些是非是颠倒的、混淆不清的,当这些家长发现自己的孩子有问题时已经为时以晚,孩子的不良的行为和习惯已经形成,要改变这些坏毛病是相当难的,严重经影响了孩子的健康成长;其次,家庭教育主体对孩子过度的娇惯和溺爱,孩子从来没有经受过挫折教育。由于都是独生子女,本身就受到祖辈的娇生惯养,加之孩子的父母常年又不在家,老人们又怕孩子的父母责怪他们没有善待孩子,所以这些老人对孩子百般的娇惯和溺爱,对孩子的任何要求(哪怕是无理的要求)都是有求必应,生怕孩子急坏了身体;而孩子的父母平时无暇顾及照应孩子,总觉得没有尽到做父母的义务,觉得对不起孩子,对孩子始终有一种内疚感,所以偶尔与孩子在一起时,总是满足孩子的一切要求,甚至满足了孩子没有想到的、没有提出的要求,以次来弥补自己的对孩子的歉疚,找到心理的平衡。孩子从记事起就是扛的“顺风旗”,一帆风顺,就是没有经受过一点点挫折,这就为将来的学校教育留下了后患,为今后孩子的健康成长埋下了祸根。
二是,家庭教育客体的情感脆弱是形成“问题儿童”的根本原因。正因为他们是泡在蜜糖水里长大的,得到的都是“蜜糖式溺爱”的教育,看上去这些孩子天真烂漫、活泼可爱、聪明伶俐,其实他们的内心的情感是相当脆弱的,是经受不起任何挫折和打击的。所以当这些孩子进入父母教育、学校教育阶段,就不可能再享受原先的“蜜糖式溺爱”教育的待遇了,在他们的成长过程中必然要经受一些挫折的磨练,这时的孩子开始经受不住了,头脑里想到的几乎都是爷爷、奶奶或外公、外婆如何如何的“好”,父母、老师如何如何的“坏”,如果此时父母、老师没有恰当的教育的方法,必然会使孩子产生逆反心理,激发起反教育的情绪,长此下去他们就会与家长和老师的教育目标背道而驰,就会丧失最基本的道德认识和行为准则,自然而然地就成了“问题儿童”。
第一,建立深厚的感情,有效地对学生进行心理疏导。上海师范大学基教处处长钱源伟教授说:“孩子在0~3岁时是亲子感情培养期,此时如果没有与父母建立好亲子感情,孩子很可能在8岁时产生心理障碍,到15岁时有可能产生心理疾病”。可见与孩子建立好亲子感情在儿童的教育中是何等的重要,它直接关系到教育的成功与否,所以不但父母要与孩子建立好亲子感情,而且老师也要与孩子建立好亲密关系。要培养这种亲子感情、亲密关系,就必须经常与孩子进行交谈,通过心与心的交流加以沟通。家长、老师要相互配合,当孩子出现问题时千万不要采用简单粗暴的教育方法对待孩子,要与孩子交谈,交谈时要晓之以理、动之以情,要让孩子从内心感觉到父母和老师是真心实意地帮助他(她),而不是在整他(她),使孩子认为家长、老师不是凶神恶刹的代表,而是一个亲善的使者,使孩子明白家长和老师为他们所做的一切是为了他(她)好,而不是为了他(她)坏,打消孩子的思想顾虑,使他(她)乐意接受家长和老师的教育,让孩子觉得家长和老师可亲、可信、可爱,让孩子说出自己心理话,从中找到问题的根源,为有效的教育奠定一个良好的基础,在此基础上家长和老师再相互配合,采用合理、有效的方法对孩子进行教育,定能取得很好的教育效果。
第二,包容孩子身上的缺点和错误,允许学生在接受教育中有反复、有回潮。家长都想自己的孩子在一夜之间就能成人、成才,一夜之间改掉身上所有的缺点,但是这是不可能实现的,因为儿童毕竟还处于成长时期,
闲来无事,我便翻起了这本书,原本打算抱着试试看的态度去读这本书的,因为如今市面上关于教育方面的书籍真是太多了。没想到,从读“序”开始,我就一下投入到作者教育孩子时的情境中去了,有时还会有些莫名的感动……从这本书的引“妈妈是朋友,妈妈是老师,妈妈是孩子的引路人,妈妈教育方法的差别,常常影响孩子的一生。”到第一章“如何提高爱的质量”中“打针有些疼”、“不要捉弄孩子”、“给小板凳揉揉疼”等章节,我能深刻体会到做妈妈的心情。作者语言平实、亲切,不像其它教育书籍那样说着空洞的大道埋。
这本书给予妈妈和老师们的都是实实在在生活中可能经历或即将经历的事情――书中关于如何教育孩子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培养孩子的阅读兴趣、品德教育、做家长应有的智慧等等都有详细的论述,方法也很好。虽然是一本家庭教育的书,但我认为有些例子是完全能够运用到日常教学中去的。书中记叙了许多事情多次证明了作为一名教育者只要真正从爱、理解、尊重孩子的立场出发,任何一个智力正常的孩子都可以被塑造成为优秀的人才这一观点。
如,重视阅读。该书的第二章几乎全部是讲早期阅读的,从阅读的重要性、阅读的方法到阅读给学习带来的好处,各个方面都阐述的很到位,并且举了很多的实例。对于这一点我和开心爸爸都有相同的观点:读书,能使人知识丰富,头脑清醒,志趣高远,信心倍增。因此,从开心一岁左右我们就开始培养开心阅读的兴趣,并且每天坚持阅读,虽然小家伙不识字,但每每我们给她读书,她总是很安静并且十分专注。
又如,作者能抓住孩子的心理,大量运用“逆向思维”。第四章,如何培养良好学习习惯的过程中,作者提出了一系列与我们家长常见的做法皆然相背的逆向思维:“不陪”才能培养好习惯;惩罚你,不让你写作业;学习不要“刻苦努力”:“不考一百分”;“考好了不奖励”。这些观点听上去令人耳目一新,又令人觉得不可思议,但是细读之后,你会恍然大悟,原来我们以前的做法都是多么愚蠢,家长的功利心固然可以理解,但是强迫孩子的做法往往适得其反,有时正确的方法其实很简单易行。联系我园“十一五”军队课题《培养幼儿良好学习习惯的策略研究》,书中提到的方法如:在习惯养成中,如果总是制造孩子的主动性和成就感,他就会在这方面形成一个好的习惯:如果经常让孩子有不自由感和内疚感,他就会在这方面形成坏习惯。这些方法不仅可以运用在日常教学中教师对幼儿学习习惯、行为习惯的培养,也可将其方法落实到家庭教育中。
最近我做了一份学前教育的现状调查问卷,调查对象主要是3―6岁的家长,调查问卷的内容主要是涉及学前儿童的家庭教育问题,了解家长对孩子的学前教育是如何看待的,又是如何做的。从调查问卷中反映出了当前形式下的具有普遍性的教育现状。
家长对孩子期望过高,进行所谓的“小学化”“超前教育”。教育过程中追求“立竿见影”短期效果,强迫孩子提早认字、写字、做加减法,造成孩子身心严重失衡,导致孩子出现脾气暴躁、焦虑、冷淡、退缩、讨厌学习的问题。诸如一些家长认为孩子到学校就是以认写多少字,会数多少数来定性孩子学到了多少知识,有的还要求老师教这教那的,指挥老师怎么教,在孩子的教育认识上违背了正确的教育原则,忽视了孩子成长的客观规律,盲目的“选择”一些“快速学习方案”、“神童培养计划”。有个家长说在孩子3岁时教加减法,5岁教乘除法了。我专门采访了这个5岁会做学乘除法的孩子叫林林,结果是孩子反映迟钝,语言表达力差,性格内向,面无表情,很难看到孩子的笑容,简单的加减法也要想很久甚至用手指才能做出来,所谓的乘除法,只是会背口诀,根本不理解,更不会运用。问孩子是否喜欢爸爸妈妈教的加减法和乘除法时,孩子一点都不愿意。这个孩子真可怜,看不到孩子快乐的童真,看不到孩子天真的笑脸……
有的家长认为孩子还小,吃饱穿暖,身体好就行了,不注重对孩子良好习惯和行为的培养教育。忽视教育的责任,看到子女不良行为熟视无睹,听之任之,甚至包庇纵容造成过分宠爱和过度保护,不让孩子动手做任何事情,怕孩子脏了手湿了衣服摔了跟斗……剥夺了孩子自我锻炼和表现的机会,扼杀了孩子的能力发展。
语言上确实教导孩子诚实,善良,但自己在实际生活中却是谎话脏话不断,行为不轨,把对孩子的教育问题全部教给老师就不管了,有的家长整天忙于打牌玩手机打游戏等,对孩子不管不问,缺乏教育责任,忽视了言传身教和潜移默化的作用。
有的家长文化水平低,无法帮助孩子在幼儿园教育之外了解更多的自然科学知识和社会科学知识,而孩子在幼儿园学习到的知识根本无法满足自己的知识渴求。其次,当孩子面对自然或社会中的一些不理解的现象而求助父母时,父母自身知识的欠缺使他们不能为孩子提供很好的解答。同时,部分家长没有能力对孩子进行科学的智力训练,导致孩子的思维方式受限,影响智力发展。
一些单亲家庭和留守儿童家庭中的孩子,不能像正常家庭的孩子那样与父母经常面对面沟通和得到父母的细心的爱。陪伴这些孩子的是与他们年龄相差更大、代沟更深的祖父祖母、外婆外公,或是关系更远的其他亲属。久而久之,就会造成孩子们自卑的心理,影响情商发展。我班有两个留守儿童,孩子出生不久就没有见过自己的爸爸妈妈了。有的离异家庭,为了报复对方,不让孩子见爸爸或妈妈,孩子见了爸爸或是妈妈后,不敢说,家长知道了还会打骂孩子恐吓孩子,有的为了讨好孩子,对孩子进行物质诱惑,对孩子的不当行为不但不教育还助长孩子的错误行为。
我们作为一线的幼儿教师,看到这些不正确的家庭教育现状,心里很为孩子着急,难过,希望孩子们能在一个良好的教育环境中接受正确的教育,能快快乐乐地健康成长。那如何能让孩子得到健康的成长呢?如何帮助家长走出教育误区呢?
教育过程中的这种误区主要源于教育文化的缺陷与教育理念的偏失。从调查问卷发现,家庭教育的好坏与家长文化程度成正比。有些家长所受的教育程度较低,文化素质不高,在幼儿教育知识和敦育方法方面比较欠缺,这直接影响着他们教育孩子的态度和能力等,从而导致家长在教育子女中走进了一个教育误区。要消除早期家庭教育中存在的教育误区应该从家庭教育文化建设与开展亲子教育入手。
加强文化素养的教育,树立家长的职业教育意识与职业教育能力。家长要注意相关幼儿教育类书籍的阅读,从中学习科学的教育方法,以更加得心应手地教育自己的孩子。同时家长要注意普及一些基础的自然科学知识和社会科学知识,既为了提升自己的视野,也能尽可能地满足孩子的好奇之心、求知之欲。
家长要注意遵循教育原则,用正确的方式教育孩子,防止拔苗助长也要杜绝放任自流,在充满爱的过程中为孩子传播正能量,从小对孩子进行良好的行为习惯和学习习惯的培养,让孩子勤动脑,多动手。家长要为孩子做好榜样,以身作则,深刻认识到身教重于言传的道理。马卡连柯曾经讲过:“你们父母自身的行为在教育中具有决定意义。不要以为只有你们同孩子谈话,或教导孩子、命令孩子的时候,才是在教育孩子。在你们生活的每一瞬间,甚至当你们不在家的时候,都在教育着孩子”。父母是孩子仿效的模板,一举一动都在孩子眼里。
2、要懂得教育的方法,家长有了一定的知识水平,但是不一定就知道如何教育好孩子,就比如说一个大学生如果要当老师的话,不一定就教得好一个学生。所以,从这方面来讲的话,教育的方法就显得很重要了。方法是不断探索的,并没有固定不变的,平时多总结就会懂了。
3、培养孩子的习惯很重要,在教育孩子的过程当中,有一个很重要的方面就是要教育孩子要养成一个好的习惯,所以,家长在教育的同时,还要帮助孩子养成好习惯,一日的作息,按时作作业,以及吃饭这些习惯,一旦养成了,孩子会受用一生的。所以,平时不要光是看到孩子的学习如何如何,这是不够的。
4、学习方面要多操心,现在的社会,很重要的一点就是应试教育,这是每一个作父母的都无法回避的现实问题。而且也要知道,现在的教育不光是学校的问题,就用学习成绩来说,如果只是交给学校的老师就不管了的话,那么,孩子如果成绩不好,就容易出现坏循环。当然,那种天生的天才算是例外吧。
常见一些父母用暴力手段去教孩子文明表达,用粗鲁的方式去教孩子懂礼貌,以不择手段的方式教育孩子做人要正直,以自己失位或越界的方式教育孩子承担责任和遵守规则,自己情绪失控却要求孩子心态平和……可是,当我们当众去逼迫、责备一个还没准备好的幼儿去打招呼时,想过这本身就是很没礼貌的吗?当我们怒斥孩子的坏脾气时,想过如何控制自己的情绪吗?当我们强迫孩子把自己的玩具分享给别的小朋友时,想过一个从不被我们尊重物权的孩子会懂得尊重他人吗?当我们面对还缺乏表达能力的孩子“打架”施与暴力时,想过他的困惑吗?爸妈能打,我为什么不能?相信每个复印过资料的人都知道,如果复印时发现复印件有错字,需要去改原件,才可以终止错误。可是在育儿中,有多少父母有这份自省和觉知?孩子是一面镜子,照出了父母最真实的自己。
榜样即为楷模,即为示范,是指值得学习、模仿的人或事物。榜样力的本质是自我管理,通过身体力行的示范,让孩子觉得父母是值得尊重、信赖和仿效的。榜样力不是父母角色赋予的权利,它本质上是一种影响力,是孩子愿意追随你,和你要求不要求没有关系。而传统的教育观念是:“你是我的孩子,我就有权要求你,你就要听我的。”父母对孩子的管教主要依赖于自身的家长身份,和自己做的如何,有没有威信没有关系。
我常讲,坏的教育比不教育还坏。其实不存在不教育的状态,孩子生在什么样的家庭,有什么样的父母,就自然受到什么样的教育,就如同女孩子进美容院,不是整容,就是毁容。父母过什么样的生活,就自然给了孩子什么样的教育。父母生活的界限,也就是孩子受教育的界限,想不教育都是不可能的,父母随时随地都在以自己的态度和言行,为孩子示范并希望在他们身上看到的品行和教养。而一个孩子如何对待他人,对待这个世界,正是因为他被这样对待过。所以,不要再去责怪孩子为什么和我们期待的不同,希望孩子有什么改变。就让自己先成为那个改变,希望孩子成为什么样的人,就先自己先成为那种人。
在今天这样一个多元社会,语言的力量越发变得苍白。当我们一边抱着孩子闯红灯,一边告诉孩子要做一个遵守规则的人,孩子会信我们吗?当我们要求孩子正襟危坐,告诉孩子要做个正直的人,孩子会想,那妈妈早上送我去幼儿园时,怎么给老师送了一张购物卡?当我们边打麻将,边怒斥站在身后的孩子说:“快去学习,爸爸没本事,咱家全靠你了!”孩子会怎么想?“爸爸,我看你玩得挺开心,我也要过你这样的生活。”苛责孩子去做我们自己都做不到或不愿的事,不仅达不到预期效果,还会让孩子觉得父母是一个虚伪、言行不一的人,最后连做父母基本的威信都会失掉,到那时候,即使我们能做到的去要求孩子,孩子都不会信服。记得一个小故事曾对我触动很大,说的是一个崇拜甘地的孩子爱吃糖,妈妈带他找到甘地,希望他能劝说孩子。甘地说,你三周后再带着他来。母亲三周后再来,甘地告诉孩子要少吃糖,孩子答应了。妈妈问甘地为什么上次不说,甘地说我也很喜欢吃糖,我花三周时间让自己戒掉糖,才有勇气跟他讲。这个故事也正应验了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的一段话:“在一个家庭里,只有父亲自己能教育自己时,在那里才能产生孩子的自我教育。没有父亲的光辉榜样,一切有关儿童进行自我教育的谈话都将变成空谈。”
孩子是通过父母做了而不是说了什么来学习的,告诉他的,他会忘记,示范给他的,他才会记住。一个人的价值观、人格品质、行为准则、修养礼貌、规则界限、习惯态度等,靠单纯的说教和强制要求都无法完成。孩子只会被自己尊敬、信赖和爱戴的父母熏陶,通过模仿来吸收,最终在实践中内化成自己的一部分。而当我们自己就是个脾气暴躁,不懂理性表达的人,在外面受了气,回家后把孩子、伴侣作为出气筒,摔盘摔碗,非打即骂,孩子会从我们身上学会如何管理自己的情绪,如何文明表达吗?当我们自己就是个胆小懦弱、消极悲观、遇事总是退缩的人,孩子会从我们身上学到什么是勇敢和自信吗?不会的!真正能给予孩子影响和熏陶的,唯有自己身体力行的示范。我们只能用我们的爱教会孩子关怀,用我们的微笑教会孩子乐观,用我们的豁达教会孩子包容,用我们的担当教会孩子责任,用我们的自省教会孩子思考。而榜样的意义,不仅仅是给孩子做一个好的示范,还因为,当我们都不能改变自己时,就不会知道改变需要什么;当我们自己都不具备某种品质或能力时,也不会知道通过何种途径和方法能让孩子具备,这时教育就会变得盲目而草率,而坏的教育比不教育还坏。
因为我们给不了孩子我们没有的,正如法国思想家罗曼・罗兰所说:“要撒播阳光到别人心中,总得自己心中有阳光。”一个优秀的父母,不会把孩子作为自己生活的中心,他们不会为孩子失去自我,反而会借助孩子完善自我。他们有自己的生活和爱好,有正面诠释人生、感知幸福的能力,懂得让自己尽量愉悦,传递给孩子珍惜生命、热爱生活的生活态度。因为他们懂得,所谓影响、熏陶、教育,都只是父母做好自己的衍生品,孩子自然会因为对父母的尊重和信赖,而追随和模仿。我们做最好的自己,就是给孩子最好的教育,而孩子受益只是结果,不是目的。明白了这层道理,我们就不会整天总盯着各种育儿秘籍,忙着去管教孩子,而更愿意多花些时间去阅读旅行、亲近自然、接触艺术、参与社会、体验生活,借助对孩子的爱和教育,而完成一个自己的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