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南体育下载抓娃娃暴露残酷真相:富养穷养都不妥如何科学地教育孩子
2024-07-23 02:24:24
最近,由沈腾和马丽主演的电影《抓娃娃》正在热映,电影上映1周,累计票房已突破15亿,非常受欢迎。
在电影中,沈腾扮演的马成钢是个白手起家的企业家,实现了财富自由。但他非常苦恼,因为他的大儿子马大俊从小被宠坏了,沉迷玩乐,不学无术,别说接手家族产业了,就连看小学课本都费劲。
“大号练废了,只能练小号”,马成钢意识到,既然老大养废了,老二一定不能重蹈覆辙,一定要好好抓教育。
马成钢认为自己之所以能成功,全是因为小时候吃了很多苦,锻炼了超强的意志力。他非常感谢小时候经历的苦难。既然老大被富养坏了,那老二就得穷养,让他也走一遍自己走过的路。
于是,他开启了“装穷人,穷养娃”的计划,带着妻子和老二搬回了自己从小成长的破房子里,不断跟老二强调家里很穷,父母辛辛苦苦供他读书,他必须刻苦努力,通过读书摆脱贫穷。
马成钢还专门雇了一支教育团队,偷偷地把马继业的生活和学习安排得明明白白,目标是考上清北大学,弥补他自己年轻时没能上学的遗憾。
为了保证儿子的路不走偏,马成钢还用尽了各种手段。马继业跟一个女同学关系好,他不管三七二十一,暗中让女同学转学。马继业喜欢田径,他就偷偷地在孩子腿上涂麻药,还找来假医生来演了一出戏,伪造病历,企图让马继业的梦想破灭。
在电影的最后,马继业终于发现了真相,他不想走父母铺好的路,“以后的路我想自己走”,他选择了自己心仪已久的体育大学。
很多网友说,这部片虽然笑料百出,但其实是一部“中国式家庭教育恐怖片”,故事情节是虚构的,甚至编得很夸张,但所反映的家庭教育问题却非常真实——很多父母也不顾孩子意愿,想尽各种办法要求孩子按自己铺好的路走,孩子根本没有选择权,活得非常压抑。
确实,我在精神心理障碍临床诊疗中接触了不少青少年,他们的父母事业有成、自身非常优秀,却在家中非常强势,采取了错误的家庭教育方式,不懂得尊重孩子,这是孩子患病的心理根源之一。
这些父母自身很努力,养育孩子很努力,很爱孩子,为孩子付出了很多,但因为使用了错误的方式方法,最后的结果却与他们的初衷背道而驰,让他们非常痛苦,就像社会心理学上的“回旋镖效应”。
经济富裕的家庭,到底怎样才能避免孩子被宠坏,成为纨绔子弟?变成典型的“富二代”?
在现实生活中,很多父母辛辛苦苦打拼了半辈子,换来了非常好的物质条件,砸钱给孩子提供了优质的教育资源。但他们的孩子就像《抓娃娃》中的“马大俊”一样,不但学无所成,还挥金如土,根本不成器。
第一,这些父母物质上过于溺爱孩子,几乎有求必应;但他们忽视了孩子的精神需求和情感需求,缺乏对孩子的高质量陪伴和积极的引导。
当孩子闯祸时,这些父母往往还会动用资源为孩子摆平,孩子从来不需要承担相应的责任。孩子被纵容得无法无天,行为越来越过分,甚至最终突破法律底线。
歌唱家李双江和梦鸽的儿子李天一(现改名“李冠丰”)被宠得飞扬跋扈,甚至犯下罪,他就是典型的反面教材。
第二,父母自身未树立积极的三观,缺乏有意义的人生目标,不但无法成为孩子的优秀榜样,还成了坏榜样。
在生存阶段,需要解决温饱和在社会上立足的问题。在生活阶段,人们拥有了良好的物质条件,可以享受生活。而在生命阶段,人们开始思考生命的意义,希望实现更大的个人价值和社会价值。
很多父母通过打拼后,已经从“生存阶段”进入了“生活阶段”,享受生活的品质和乐趣,却一直没有意识到要去追寻生命的价值、实现生命的意义。
而孩子在父母的影响下,他们也缺乏积极的三观,没有树立远大的人生目标。既然没有目标,家庭条件又好,不愁吃穿,自己是“富二代”,那为啥要努力?所以,他们严重缺乏学习的动力,理所当然地选择了躺平。
第三,这些父母把事业上的成功都归功于自己,认为自己非常优秀,却忽略了时代和国家的客观因素。他们出现了自以为是、狂妄自大的偏执型人格异常,没有意识要给孩子充分的选择权。
这部分父母很爱孩子,他们希望孩子借助父母积累的财富和资源,将来飞得更高。这是他们的初心。但是这部分父母非常自以为是,认为自己选择的方式才能帮助孩子获得成功,少走弯路。
他们不懂得给予孩子选择权,而是强势地要求孩子按照自己的安排来做,虽然出发点是好的,但孩子长期感到压抑、痛苦,罹患精神心理障碍的风险很高。
在《抓娃娃》中,马继业最后选择了自己喜欢的赛道,除了还是爱捡空瓶子帮补家用之外,没有出现明显的精神心理问题,电影结局一片和谐。
但在真实生活中,如果真的存在“马继业”的话,他很有可能早就罹患了抑郁症、双相障碍、甚至是精神分裂症等精神心理障碍。
如果他还曾接触过精神分析流派的理论的话,甚至可能偏执地认为父母是为了满足自身的控制欲,而不是真正的爱他,极端地怨恨父母,亲子关系会非常恶劣。
他的父母也会因此非常痛苦,甚至可能想不明白,怎么“穷养”孩子也会把孩子“养废”了呢?
还有,如今西方发达国家的LGBTQ+文化如火如荼,很多孩子本来对同性恋就不排斥。如果孩子与异性父母的亲子关系恶劣,这有可能导致他们对所有异性都排斥、抵触,出现继发性的同性恋。
那么,经济富裕的父母如何躲开“富不过三代”的魔咒,把孩子培养成才,让自己的事业、优秀品质能传承下去,孩子也能收获更加有意义、有社会价值的人生?
第一,父母要反省自身:是否长期处于“生活阶段”?有没有达到“生命阶段”?
严格来说,父母花着自己挣来的钱,享受着优越的生活,这无可厚非。尤其是有的父母白手起家,辛劳了半辈子,现在终于可以悠闲地过日子了,这也值得庆贺。
只不过,如果父母就停留于此,只热衷于追求更舒适的衣食住行、娱乐度假,又或者不断追求更大的财富和更高的阶层的话,孩子自然也难以突破这个阶段。
希望这部分父母能思考自己一生的意义和价值,实现了物质财富之后,应结合国家、社会的需求,实行“利他主义”,增强社会责任感和家国情怀,树立积极的三观。
如果能做到这一点,孩子在潜移默化下更容易受到积极的熏陶,甚至能很早就进入“生命阶段”,希望实现远大的人生目标,而不是满足感官上的刺激和玩乐。
第二,父母要把教育孩子、培养孩子的主导权掌握在自己手中,积极理性地处理好“隔代亲”的溺爱问题,承担起更多陪伴、教育孩子的责任。
在电影《抓娃娃》中,老二马继业被姥姥、姥爷宠溺,差点又被养废了。老人容易溺爱孙辈,这其实是非常普遍的社会现象。
而且这确实令父母感到头疼,如果不干预,孩子很快就被宠坏了;但如果干预,很可能会跟老人吵起来。很多父母要工作,多多少少需要老人帮忙带孩子,祖孙相处无法完全避免。
希望这部分父母不要逃避问题,索性撒手不管;也不要光焦虑,而缺乏有效的办法。
一方面,父母要感谢老人家对孙辈的爱和付出,让老人能感受到儿女的孝敬和亲情,要跟老人保持良好的关系。但另一方面,父母要想办法让老人们了解真正科学的育儿知识,更要意识到溺爱孙辈的后患无穷。
孩子如果想将来在社会上很好地立足,这意味他们要经过良好的“社会化”,适应社会的环境和趋势。而“社会化”并不完全是在社会交往中、或步入社会后才习得的,而是有很大一部分源于家庭教育。
在三代同堂的家庭中,祖辈对待孙辈的方式是非常重要的家庭教育组成部分,是帮助孩子进行“社会化”的关键因素。希望父母对此要有强烈的意识,老人家们也能与时俱进。
还有,如果不希望孩子被老人家宠溺,父母就要责无旁贷地承担起更多照顾、陪伴孩子的责任,而且是高质量陪伴,令孩子充满安全感和幸福感。
很多普通家庭条件有限,父母不得不双双外出工作,挣钱养家。但对于富裕家庭来说,父母完全有条件抽出更多时间留在家中,给予孩子高质量的陪伴。这些父母要在事业、财富和家庭教育之间作出一定的取舍,把握好平衡点,不要总以打拼事业、工作责任大为借口。
第三,教育孩子最重要的是培养孩子的逆商,对于从小物质丰富、备受呵护、众星捧月的富裕家庭孩子来说,尤其如此。
孩子能不能成人成才,最大的影响因素不是智商(IQ)、情商(EQ)或者财商(FQ),而是逆商(AQ)。高逆商意味着越挫越勇的性格,很强的抗压能力,良好的自我反省能力,这不但能够预防过分自我否定、狂妄自大等精神心理问题,还能帮助孩子不断总结自己的不足,实现螺旋式的上升。
当然,很多父母也意识到了这一点,希望孩子能吃苦耐劳,江南体育注册具备坚强的意志力。尤其是那些出身贫寒、从小吃过苦的父母,他们期盼孩子能够延续自己不怕苦、不怕累、百折不挠的优秀品质。
比如明星姜文把两个6岁、4岁的儿子拉到沙漠里,每天让他们出门拉练,比如有的父母把孩子送到农村忆苦思甜,又比如《抓娃娃》中的富翁夫妻故意“穷养”孩子。他们都是一个思路——孩子只有在生活上吃苦,才能锻炼逆商。
虽然,带孩子体验劳苦生活不能说完全没有意义,但其实,高逆商的培养不一定要孩子重走一遍父母的路,更不一定要吃体力、生活上的苦。
如果父母脱离了现实时代背景,一味逼迫孩子吃苦,“忆苦思甜”,为孩子创造挫折,这反而可能导致孩子形成叠加性心理创伤,缺乏安全感,破坏亲子关系。
第四,不管父母再怎么优秀、再怎么高瞻远瞩,也有给予孩子充分的选择权,允许孩子犯错。
美国著名临床心理学家、国家儿童医疗中心成员威廉·斯蒂克斯鲁德博士曾提出:孩子在自己做选择时,其大脑前额叶皮质能被更好地激活。这是一种在诱惑面前,做出理性选择的学习过程。
每一次自主做选择,对孩子都是一次锻炼。起初,孩子很可能禁不住诱惑,做出不理性的选择,比如沉迷于游戏,从而获得相对不那么理想的结果,甚至会令他们感到不适、难过,他们下一次就会有意识地避开。慢慢地,孩子就学会了诱惑,并做出更理性的选择,其自控力也培养出来了。
而且,孩子哪怕作出了不理性的选择,犯了一些错误,遇到了一些挫折,这也并非完全是坏事。
相反,孩子非常需要这些经历来吸取教训,锻炼抗挫折能力。父母也很需要这些机会给予孩子共情、倾听,并给予积极的引导,让孩子尽快地恢复信心和动力,更客观地看到自己的不足。
第五,无论孩子是收获成绩,还是遇到挫折,父母要引导孩子学会理性复盘,进行综合性归因。
父母要引导孩子不宜一味地外归因或内归因。一味地外归因,是指总是将一切的责任归咎于外界和社会,会令人缺乏自我反省的意识与能力,出现人格异常。
一味地内归因是指将一切的责任都归咎于自身,陷入自我否定中,很容易导致重度抑郁发作。
真正理性的、值得采取的是综合性归因——既看到客观因素与他人的问题,更要具备自我反省的意识和能力,能够找到自己的不足之处,及时提升。
事实上,上面的第一点到第五点就是引导孩子塑造高逆商的过程,孩子有远大的人生目标,有来自父母充足的关爱和安全感,有自主选择权,有综合的归因模式,有理性复盘和自我提升的能力,这就是高逆商具体表现。
还有,父母既要避免简单粗暴、高压强势的家庭教育方式,也要避免所谓的“快乐教育”“夸奖教育”,这两种极端的方式都会对孩子造成负面影响。
家长盲目鸡娃,采取过分严厉、高压的家庭教育方式,会让孩子心理压力过载,容易出现精神心理问题,这也是近几年儿童精神科抑郁症患者爆满的原因之一。很多父母也已经意识到这种教育方式的害处。
可是,很多父母没有意识到,所谓的“快乐教育”同样也是不可取的。如果一味强调孩子必须快乐地长大,凡事以兴趣、快乐为先的话,孩子同样会变得逆商不足,心理上得不到成长。
还有,很多父母认为“好孩子是夸出来”的,不断找机会表扬孩子,“你是最聪明的”、“以后肯定能考上清华北大”,还美其名曰“鼓励式教育”。
其实,这不是真正的鼓励,而是过度夸奖,容易导致孩子对自己的能力有过高的估计,并且对外界的认可形成了心理渴求,非常在意自己的人设和面子。
华为的创始人任正非曾说,“面子是虚的,不能当饭吃,面子是给狗吃的。”过度在乎外界的肯定,这对孩子的成长而言其实是不利的。
而真正的“鼓励式教育”应该是父母在看到孩子的进步后,及时地给予具体化的肯定,并让孩子学会自我肯定,引导孩子逐渐达到“向内求”的阶段,不会过度看重别人的评价及认可,这对心身健康更加有利。
最后,父母要有终生学习的意识,具备充当孩子引路人的能力。尤其是如果家境富裕,孩子见多识广,心高气傲,这更加要求父母要不断充实自己,让孩子对父母心服口服。
对于这些难题,不是父母花钱就能够轻易解决的,甚至跟家庭经济条件没有必然的联系;而是需要父母具备更高效、科学的家庭教育知识,更大的智慧和格局,更高的认知层次,对孩子实现精神上的“富养”。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知名女星演唱会内场放移动厕所,观众吐槽遭怼:别人能忍,你怎么就不能忍?
特朗普称击败哈里斯比拜登更容易,民调显示哈里斯比特朗普副手万斯更受欢迎
沈阳浑河边大人带小孩露营烧烤,三小孩落水一人失踪,最新进展:多方搜救中
·精准精神心理学家 ·专注于抑郁症、双相障碍、强迫症等精准化、高效化康复
【气象地理】高考地理常见天气系统图汇总,很实用!大型空气涡旋——气旋、反气旋与锋面气旋
艺考新政落地第一年,文化达线考生远远“不够”,近九成校考院校启用“破格”
今日热点:赵丽颖领衔主演冯小刚新片;2ne1将举办15周年演唱会......
联想小新 Pad Pro 12.7 平板内置电脑模式,支持选配磁吸键盘支架